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标链接: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复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复习过程:
一、师生互动,归纳整合
内容 自主复习(课前印制学案,课上发给学生) 教师同步点拨(学法指导和解疑答难)
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复习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220年 蜀 成都 吴 孙权 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现出三国的位置,强化记忆历史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点拨: 1.参照时间记时间。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以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蜀国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吴国建立。2.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胜多的战役 归纳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战役名称时间作战双方结果作用巨鹿之战 200年 曹操军和孙刘联军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时间充足时还可以引申出战役中产生的故事或者典故。
江南地区开发 归纳整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自己学生独立归纳要点,然后小组交流。 (1)背景:(2)原因:(3)表现:(4)影响: 根据学习情况,必要时老师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组合作完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1)历史背景:(2)改革目的:(3)主要内容:(4)历史作用:5)成功原因: 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点拨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一般要素。 2.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重温孝文帝的改革。例如:假如你就是孝文帝,你觉得如何想臣民解释改革的原因,改革中遇到阻力如何处理才能体现你改革的决心;假如你是孝文帝时代的一个鲜卑族青年,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鲜事?从而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文化成就 按以下内容自己列表,归纳该阶段历史中的文化成就: 人物,朝代,称谓,著作或者成就,地位或者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展示。教师指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记忆人物朝代。例如:顾恺之和王羲之都是东晋人,是否可以设想让他们两个的字和画出现在一个作品中?
师生互动:图示法是一种简洁明快的学习方法,正确运用图示法对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会产生显著作用。本单元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众多民族政权分立对峙,朝代繁多,是同学们容易搞混的历史内容。图示法可以帮助同学明析政权并立阶段的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的历史。
你还有什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图示、列表,文字串联等方式,梳理本单元的朝代更替的历史,让这段历史顺畅流畅。
二、合作探究,感悟历史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2)孝文帝改革,(3)要求鲜卑族改姓为汉姓,拓跋改姓为元;(4)拓跋宏改为元宏;提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他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二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2)淝水之战后,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江南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这是哪一书法的摹本?此书法在书法史上有何美誉?
(2)此书法创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
(3)他的字有何特点?后人对他的尊称是什么?
参考答案:(1)《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2)王羲之,东晋;(3)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
三、立足课标,知识建构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四部分整理。
(一)“三国鼎立”可以整理为:一种局面:三国鼎立;两大战役:官渡,赤壁;三分天下:魏、蜀、吴;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二)“江南经济”从发展条件、原因、表现、作用四方面画出结构图。
(三)“北方融合”重点就是孝文帝改革。由此学会整理历史改革的学习要点。
(四)本段文化,通过列表对比掌握。
通过综合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经济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加快等史实,让学生认识到该时期是“一个分裂但孕含着统一因素的时代”,边归纳边板书出该段历史朝代更替,完善本阶段历史脉络。
四、沙场练兵,小组互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东汉末年,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的是( )
A.袁绍 B.孙权 C.刘备 D.曹操
2.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4.曹魏、前秦、北魏三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B.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内
C.都因权臣篡权而亡 D.都统一过黄河流域
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 )
A.三国时期 B.西晋后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
A.佛教兴起 B.民族歧视 C.民族融合 D.农民起义
10.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张仲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6分)
(2)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2)
12.阅读下列材料: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士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根据材料及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中人物是谁?(2分)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6分)
(3)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两个成语。(4分)
参考答案:
一、1~5DDCDD 6~10 BBDCA
二、11.(1)内容: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还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2)顺应历史潮流,不言放弃等。
12.(1)诸葛亮(2)“取西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指确定联孙抗曹的策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火烧曹操。(3)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取二)
五、课堂延伸,拓展提升:
班级将举行一个关于“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专题报告会,你想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搜集资料来证明这一观点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