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1 15: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的可比较结果,便于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能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2人小组(纸带、3厘米立方体15个左右、一根小棒、一个回形针)
教学重点:
认识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的结果更具有可比性。
教学难点:
制作小立方体组合时,指导学生对工具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们,你们会数数吗?真棒!今天啊,我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里的小朋友也在很会数数,你们想听么?看,他们来了(视频)
4两位小朋友差点吵起来了,这可不是好孩子。你们能帮忙想想,到底哪出了问题么?
5是呀,一个用木棒,一个用书本。它们长度不同,量出来的数字自然不一样。所以,咱们要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板书: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用谁量?
1.刚才两个小朋友测量了棋盘的长度,我相信,咱们班的小朋友一定比他们更敢于接受挑战,对不对!下面,我宣布今天咱们的挑战目标:测量课桌的长度,也就是最长的那个边。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个挑战?(板书,发记录纸。)
2.为了帮助你们完成这个挑战,我还请了三位助手来帮忙,下面有请他们隆重登场!第一个出场的是身材瘦长的“木棒哥哥”!第二个出场的是敦厚踏实的“方块弟弟”,第三位出场的是圆润轻盈的“回形针”妹妹。你们准备请谁来帮忙?(生选择,下发器材)
3.正式挑战前,咱们还要熟悉下小助手,试着用它测量下科学书的长度吧。(指导测量)
4.你们觉得小助手好用么?谁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5.分小组汇报:鼓励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高度;比较小,可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测量误差小。缺点:比较小,测量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6.刚才的故事告诉咱们,要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所以正式挑战中,咱们要选择同一个小助手,你们选择谁?
8.挑战的第一步,请大家先观察桌子的长边,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多少个小方块?(请填在表中)
9.接下来用小方块开始测量,将结果填在表中,看哪组完成的最好。
10.请各组报告测量结果,板书比较:结果不同,测量方法不是很准确。下面看一段小视频(演示测量方法)提醒注意事项:测量工具,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空隙。测量过程要首尾相连。
11.掌握了测量方法,咱们再一次挑战,看哪组测得快好,测得准。汇报,板书记录。
12.在测量过程中,大家用手中的一个小方块测量起来方便么?每组再发给你们几个小方块,你们能想想,怎么测量会更快?汇报尝试(创意)评最佳小组。举手汇报,板书填表。
13反馈:有些同学十个十个量,应该特别的快,却没拿到第一,这是为什么呢?请这组同学说说遇到的困难。(使用透明胶)
14.这是咱们的挑战结果,你们看看这些数字,看出了什么变化么?大家通过反复尝试,答案越来越接近,越来越准确了。以后咱们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要多尝试几次,更容易成功哦。
三.测量讲台。请最佳小组测量讲台。与课桌比较,得出结论,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才能做比较。
布置课外活动。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的测量窗台的长度。
wǒdeyùcè
我的预测
cèliángjiēguǒ(gè)
测量结果(个)
dìyīcì
第一次
dìyīcì
第二次
dìsāncì
第三次
kèzhuōcháng

桌面长度
jiǎngtáicháng

讲台长度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