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除了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由此引发本课的探究。第二部分探索,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和高度,书的长度。学生分组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第三部分研讨,观察数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最后比较发现用手和用物体测量哪个更准确。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用手测量纸带的方法,也认识到了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并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发现用手测量纸带的长度测量结果不同。在这课中,学生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测量教室内桌子和书的长度,学生对于读数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描述测量结果。在观察数据得出结论上,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3、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3)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思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试结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难点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思与习惯。
5、教学准备
学生:科学书、记录单、橡皮、小棒、回形针、小立方体、纸带。
教师:课件、橡皮、科学书、铅笔等
六、教学设计
(1)聚焦
1.
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漫画故事,比一比谁看得最认真、听得最仔细。(教师播放视频)
2.
提问:老师傅用手量阿福的身长是3拃,小徒弟用他的3拃来做新衣,结果衣服太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3.
(学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来,老师当师傅学生当徒弟咱们来比比一拃。发现什么了,老师的一拃要比他的一拃大很多。所以用手来测量时,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就不同,无法真实的反映阿福的身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物体来测量会更准确呢?
4.
师生交流:尺子、小棒.........用固定长度的物体做工具来测量。
5.
教师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今天,我们就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桌子的高度和书的长度。(板书课题)
(2)探索
1、物体的选择
(1)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想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会使测量更方便、更准确呢?
(2)小组讨论选择两种测量物体,交流记录。
2、测量桌子和书
(1)讨论测量注意事项:
测量时都要先预测再测量。
测量前明确测量起点和终点。
用物体测量要做到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沿着边测量)。
(2)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先预测,再测量,并将结果写在记录本上。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上摆放。
(3)汇报测量结果。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
(2)小结: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的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的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师生交流。
(4)小结: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课下同学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下沙发的长度,餐桌的高度,茶几的长度等。
七、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个多一点
记5
接近5个半左右
记5个半
6个差一点
记6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