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9 07: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材分析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在本课中,学生将选用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对课桌、书本进行测量,以解决第三课中“拃”等非标准单位带来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是否确定了相同的起点,
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首尾相连。在这一课中,学生要使用回形针、小棒、吸管、小立方体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测量教室内课桌、书等物体的长度。
在本课最后的研讨环节中,学生会发现,尽管使用了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工具,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了相同的起点并标记了终点,每一个标准单位也都做到了首尾相连,但是不同物体对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差别仍然很大,这些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只有使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时,测量的结果相互比较才有意义。在交流中,学生也会发现,使用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为方便。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2、科学探究目标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3、科学态度目标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四、教学准备
橡皮、小立方体、科学书本、实验记录单。

设计思路
设计本课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一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
创设游戏,自然导入
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科学以观察和描述为主,能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但动手能力比较差,只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操作无序,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通过创设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整节课,以救出一寸虫为主线,寓教于乐,让每位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测量方法,我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观看视频学习,先让学生了解整个测量过程;第二环节,分步讲解,讲解重难点;第三环节,学生示范,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后,规范测量方法。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度,让学生举一反三,将所学的测量方法灵活运用,并进一步巩固。理论联系实际,要根据被测物体来选择测量工具,使测量过程简单、方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吗?
生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一寸虫的故事。
播放视频《一寸虫》。
师:虽然一寸虫很聪明,最后还是被夜莺抓走了。但夜莺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三个任务,只要大家完成这3个任务,夜莺就会放了一寸虫,让我们一起努力救出一寸虫吧。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任务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时呈现三个任务,学生热情高涨。)
(二)用不同物体测量
1、任务一:想一想、说一说
师:第一个任务是想一想、说一说,看起来很简单哦。
想一想: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用来测量?
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真棒,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可以用来测量的物体,你们刚刚说的这些物体都具有固定的长度,所以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那第一个任务我们就顺利完成啦。
板书:测量工具
(设计意图:第一个任务很简单,让他们认识测量工具,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用橡皮和小立方体分别测量桌面的长度和书本的长度,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任务二:量一量、填一填
(1)师:这个任务有一点难哦,夜莺要让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我们先来看看夜莺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什么测量工具,有橡皮,还有小立方体(出示图片)。再来看看要我们测量什么,书本的长度和桌面的长度(出示图片)。原来夜莺是要我们用橡皮和小立方体分别来测量书的长度和桌面的长度。那怎么测量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用橡皮来测量桌面长度)
师:刚刚视频里说到了“首尾相连”,什么是首尾相连呢?
生回答。
师:夜莺要求很严格,测量一定要规范,小朋友们,来看一下这两张图片,哪一种是首尾相连。
生回答。
师:图2是规范的,使橡皮首尾相连,我们做标记的手一定要在橡皮的侧面。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测量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规范“首尾相连”,养成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师:刚刚我们看了视频,有些同学可能没看清,我们再分开看一下。第一步:从桌子的一端开始测量,一个小朋友拿橡皮,另一个小朋友用手指做标记,数数“1”;第二步:做标记的手先不动,从手指做标记的地方开始,让橡皮沿着桌边往后走;第三步:等橡皮走完,做标记的手再跟上,继续做标记,数数“2”。然后重复第2第3步,“橡皮先行,标记跟上”,直到标记走到桌子的另一端结束。
(图解)
(设计意图:整体了解测量过程后,再分步图示讲解,这个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很有难度的,既要动手,又要动脑,高年级的小朋友都做得不到位,更别说一年级的小朋友了,只有一步一步讲解,明确步骤,才能规范操作。)
(3)师:小朋友们学会用橡皮测量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请两位同学上来示范一下,用橡皮测量书本的长度,其他同学仔细看好,看看他们有没有哪些地方做的不规范。
(学生示范,测量准备好的故事书,两个橡皮多点)
师: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2个橡皮多一点,我们应该怎么记录呢?我们写作“2+”,那要是两个少一点呢?写作“2-”。在填写实验记录单时,一定要看清楚,用什么工具测了哪个东西,然后填到对应的空格里。
(设计意图:请学生示范,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学生的不足之后,进一步进行指导、指正,再引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两个多一点就记为“2+”,两个少一点就记为“2-”,一步步解决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方法。)
(4)师:现在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要开始测量了,测量桌面的长度(侧面)测量科学书的长度。(教师指一指)小组分工合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两个小朋友负责测量,一个小朋友负责记录,还有一个小朋友做监督员,监督员的权利最大,要监督测量、数数、记录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要及时指正。现在老师分发材料,等听到老师说:“开始”才能开始,测量中有问题的可以举手。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
师巡视指导,将学生测得数据汇总于黑板。
师:恭喜同学们,第二个任务也完成了,离我们救出一寸虫又进一步了。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接触分组实验,所以分工一定要明确、公平,培养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的习惯。)
任务三:比一比、议一议
(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表格里的数据,先横着看,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吗?都是用橡皮测量的,桌面的长度是多少,书本的长度是多少,这个结果可以比较吗?
生思考回答。
师:我们发现用相同的物体测量,结果是可以比较的。
(2)师:我们再竖着比较,有什么发现?用橡皮和小立方体去测量桌面长度,怎么结果不一样?用小立方体测量时,桌子变长了吗?
生思考回答。
师:所以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结果是不可以比较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来观察比较数据,提问“桌子是不是变长了”,与他们已有认识形成冲突,认识到用不同物体测量结果是不可以比较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师:在测量桌子的长度的时候,你们觉得用哪个工具来测量更方便?
生回答。
师: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比较方便,那如果老师现在想测量教室的黑板和地面,我们可以用更长的物体来测量,我们来看个视频。
(播放用脚和手臂测量视频)
师:除了我们身边的物体可以用来测量,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工具用来测量。请两位同学分别示范用脚和手臂测量教室地面长度。
(学生示范)
师:我们发现用脚和用手臂测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所以不同的工具测量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不同工具测得的数据是不可以比较的。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学会迁移,学以致用,意识到选择不用的工具可以给测量带来方便,要灵活的选用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三)总结
师: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由于单位长度不一致,测量结果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使用相同的物体测量,因为单位长度一致,多次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师:好,现在第三个任务也完成了,夜莺就把一寸虫放回了森林里,小朋友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一寸虫,真棒!
(设计意图:通过努力,成功救出一寸虫,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日后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
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实在太小,又刚刚起步学习科学,所以我稳扎稳打,一步一步都扶着,刚开始扶稳了,日后才能更好的放手。一年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分工合作,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课开始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三个闯关任务,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最后,救出一寸虫,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游戏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解决难点,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