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6-25 16:1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原始的农耕生活同步创新训练
1.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
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 D.七八千年
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6.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7.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8.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掘井饮水方便
9.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内。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 制陶 建筑
河姆渡
半坡
大汶口
10.下面两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11.右图《白虎通》引文的意思是什么?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水稻和磨光石器创设两个否定选择题。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解析:此题是否定性选择题,但又要涉及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比较,找出共同特征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对比可知A、B、C是他们共同具备的特征。不相同的是河姆渡人种稻,而不种粟和蔬菜。
答案:D
6.A
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定居”含义,这是关键词语。定居是对游牧而言,游牧生活是因为生活来源是靠采集和漁猎方式取得,随着工具的进步,农耕成为生活用品主要来源,A、B、D都是促进定居原因之一,但主要的还是农耕经济发展,生活来源稳定,才能实现定居。
答案:B
8.C
9.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纺织捕鱼 制陶 建筑
河姆渡 距今七千年 浙江河姆渡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 漁猎 制造陶器 建筑平栏式房屋
半坡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半坡村 种植粟、蔬菜 饲养猪狗 纺线织布制衣 制造彩陶 建筑半穴居房屋
大汶口 距今四五千年 山东大汶口 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 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 制造黑陶、白陶
10.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11.关于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白虎通》引文是讲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要讲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适合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适合种植粟。同时它也影响了两大流域的居民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式房屋都与上面提到的条件有关。
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