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
该部分内容是必修二的第二章节,是整个必修二部分的重点及难点部分。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如下:
根据基因和染色体在生殖过程(配子形成和受精)行为的一致性,推断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及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可以圆满的解释孟德尔定律;等位基因杂形成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也会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由此表现出子代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本节教材在认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基础上,认识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掌握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掌握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在此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任何生物(除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有共同的起源,自然界的生命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保护护生命,维系地球
1.
教学重点: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2.
教学难点: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生殖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一致性。
PPT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的活动1通过PPT,给同学介绍科学史实,引入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学的活动1分析、回忆
教师活动2介绍萨顿学说,发现染色体与孟德尔提出的基因的行为变化一致
学生活动2
自己记录,学习
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基因的关系
学的活动3
教的活动4萨顿的假说,并没有实验证据支持,从而因此摩尔根的实验
学的活动4记录,学习
教的活动5根据提供的资料,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分析摩尔根的实验资料1
在20世纪初期
,
生物学家已经在一些昆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
资料2
萨顿假说:基因可能在染色体上(1902-1903)资料3:1910
年
5
月,摩尔根果蝇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对于这只后来在科学史上非常出名的昆虫,摩尔根使它与野生型红眼雌蝇交配而留下了后代。
学的活动5分析、回答
教的活动6通过一步步分析,摩尔根得出结论:历史上第一位将基因(白眼基因w)定位在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的科学家,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的活动6学生一起,学习、记录、分析
教的活动7由学生自己回忆孟德尔定律,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学的活动7分析,回答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教的活动8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传递给子代
学的活动8一起分析解答
教的活动9小结: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学的活动9
分析解答
本部分内容是难点教学---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区别,时期区别以及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区别,非常具有混淆性,学生难以明白区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及习题的加深印象才能有一定的效果。
1
2
3
4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2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
本课时为必修2的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2节《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本课时主要由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摩尔根的杂交实验”两部分内容构成。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减数分裂和孟德尔定律联系在一起,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摩尔根依据果蝇为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将遗传学的研究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孟德尔定律有了细胞学基础。教材的内容安排逻辑严密,论据充足,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基因表达、基因重组、生物变异等打下坚实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生命观念】能运用遗传与进化观理解摩尔根实验的内容。
【科学思维】理解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通过萨顿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理解归纳与概括、类比与推理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
【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摩尔根提出的假说,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
【社会责任】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重点: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摩尔根的杂交实验。
难点:摩尔根的杂交实验。
1、萨顿-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
萨顿的蝗虫实验
1903年,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又具有了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亲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按形态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立即想到了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很相似,请你说说具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第一,基因与染色体都作为独立的遗传单位,都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
第二,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
第三,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第四,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3.典例分析
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科学发现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假说--演绎法
B.类比推理
C.实验法
D.模型构建法
二、摩尔根的杂交实验
1.果蝇简介
(1)图片展示果蝇的生活史、养殖及多对相对性状,让学生归纳总结果蝇成为遗传材料的原因。
(2)果蝇染色体的介绍。
2.果蝇的杂交实验
(1)眼色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吗?为什么?
(2)与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又有什么不同?
(3)摩尔根提出了怎样的假说来解释上面的问题?你能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吗?
(4)请指出摩尔根假设的基因在哪个区段?
3.设计实验验证摩尔根的假说
请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摩尔根的假设并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
三、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1.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
4、遗传的基本规律
1.
遗传的基本规律总结
2.
遗传的基本定律适用条件:(1)有性生殖的生物
(2)染色体上的基因
3.
知识拓展:摩尔根的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试计算灰身长翅细胞中发生交换的细胞比例。
本节内容安排逻辑严密、论据充足,整体思路为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基因确实在染色体上,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内容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要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萨顿的假说就是在总结前人的结论上进行类比推理提出的,摩尔根的实验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却又有新的发现,要充分让学生理解、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科学一步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