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2019版必修2
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假说—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萨顿)
1903年,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又具有了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亲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按形态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立即想到了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很相似,请你说说具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假说—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萨顿)
第一,基因与染色体都作为独立的遗传单位,都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
第二,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
第三,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第四,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假说—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萨顿)
提出假说(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假说—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萨顿)
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科学发现过程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假说--演绎法
B.类比推理
C.实验法
D.模型构建法
B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室温10天繁殖一代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果蝇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红眼 白眼
果蝇适合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材料的原因有?
个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容易饲养。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且性状明显。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果蝇的染色体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实验图解
思考:
1.眼色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吗?为什么?
2.与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又有什么不同?
3.摩尔根提出了怎样的假说来解释上面的问题?你能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吗?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假说
4.请指出摩尔根假设的基因在哪个区段?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遗传图解
请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摩尔根的假设并写出相应的遗传图解。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证据—果蝇的杂交实验(摩尔根)
测交实验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摩尔根—第一个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人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1.分离定律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遗传的基本定律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生物
(2)染色体上的基因
上述遗传定律都是由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的。
知识拓展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知识拓展
摩尔根—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试计算灰身长翅细胞中发生交换的细胞比例。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遗传
知识拓展
摩尔根—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假设正常的原始生殖细胞为x,则产生的配子为x(2BV:2BV)
发生交换的生殖细胞为y,产生的配子为y(1BV:1Bv:1bV:1bv)
2x+y=42%,y=8%,则x=17%
浙科2019版必修2
浙科2019版必修2
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
浙科2019版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