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0 14: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案设计
【基本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东周历史,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诸侯为争霸或兼并对方不断发生战争。本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基本史实,而教材中的两个形势图就是这一史实的浓缩。所以我设计以形势图为主线来学习本课:先用春秋形势图引出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然后通过二图比较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影响,逐步培养起学生们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历史这科还比较陌生,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比较普遍,怎么学好历史还需学生自己慢慢探索出符合自己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大家的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这正是我们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
3.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4.学习重难点
(1)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设计意图:齐、晋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2)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设计意图: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薄弱同时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难点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预习学案】
等级 评定人 小组
(一)整体感知
原因:
是第一位霸主(原因?)
东周 诸侯争霸 著名霸主 晋文公(称霸标志: )
(前 楚庄王
至前221年) 争霸影响
战国七雄 国家: 七雄并立
主要战役:公元前 年,秦、赵之间的
(让学生通过预习,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层次好的梳理出体系的更好),并能了解或掌握住一些或更多的基础知识)
(二)局部揣摩
1、阅读教材第一目,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
(1)阅读30页《论语》及31页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试着总结齐桓公成称霸的原因。
②以上措施起到了什么结果?并说出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教师采取边叙边议的教法,边叙述改革措施,边与学生讨论措施的作用。最后形成对改革与强国之间关系的总体认识,可由学生去评说。此外,讲述管仲改革可从人与自然、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地利)之间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多层面认识历史。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如何通过改革,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
(2)阅读31页第二段及32页楷体字第一段思考
①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
②晋文公能成为霸主的原因有哪些?
(3)阅读32页最后一段,从积极、消极影响两方面来总结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要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2、阅读教材第二目,了解战国时期诸侯争战的基本史实。
(1)观看战国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从战国形势图上标出七国位置并记住(要求:看看谁的记法最简洁、好用)
(按地理方位把七国编成一句顺口溜,形象、有趣又好记忆)
②结合33页第一段回答战国时期的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阅读33页小字部分及34页,完成下列问题。
①列举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②其中决定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进攻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城濮大战与长平大战的不同特点,不仅认识战争过程本身的不同,而且认识争霸战争体现出的不同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战国政治是“兼并”。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③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建议采取小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讲故事、化装表演、等。小组内设策划人、搜集人、讲演表演人,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合作参与。可搜集的成语故事还有:数典忘祖、管鲍之交、老马识途、一鸣惊人、朝秦暮楚等。 既有利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纷争,又锻炼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史料、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预习诊断(10分)
1、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我们是因为(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城濮之战
3、在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4、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5、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王室地位衰落
6、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物产丰富 C疆域辽阔 D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7、阅读上列材料:
“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
请回答:
⑴“桓公霸诸侯”是在什么时间?
⑵ “桓公”能“霸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四)预习质疑
(总结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者是与同学讨论还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老师解决或上课时注意听老师点拨。)
【课堂实施】
一、情景导入
各位同学,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
(教材以“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导入本课,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交待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历史过程。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并总结出昏君误国的历史教训,反衬本课即将学到的几位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国君。)
二、预习检查与反馈
各组收交及时,组长认真负责,能及时批改,并有等级评价。
问题主要集中在①对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的总结不全面②总结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也不全面
三、交流助学
1、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应从三个方面理解:(1)齐国自然条件(2)管仲改革(3)外交手段
2、总结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辩证的分析。
积极影响:从国家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势和民族融合考虑
消极影响:从战争带来的灾难方面考虑
(学生们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由老师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疑难点。)
四、拓展深学
1、战国时期有位叫孟子的思想家,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内容,于是提出了一个观点——“春秋无义战”。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理解,试着评价这一观点。
2、齐桓公和晋文公先后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取得霸主地位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哪些经验值得当今社会的借鉴?
(利用齐国、晋国进行的改革,让学生联系今日中国之改革,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
五、系统建学
春秋(争霸战争)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东周 影响: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战国(兼并战争):七国位置、主要战役
2、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继以及战国七雄并存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得分 评定人 小组
【达标测学】(时间:5分钟 总分:共10分。要求:各位同学独立完成)
观看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 A B C D
(2)图中位于山东省境内的两个诸侯国是 国和 国,赵、魏、韩三国是由
哪个国家分裂而来?
(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
(5)战国形势图与春秋争霸形势图相比有何变化?
【其他说明】
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指导学生编排“纸上谈兵”的历史小话剧。设计好几组问题的讨论方案。
学生方面:
1、利用历史成语故事的出处,让学生根据史实解释成语,得到启示,提高文学修养。
2、通过绘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渗透地理学科知识。
3、设计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并编排。
附历史课本剧《纸上谈兵》
扮演者: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等。
旁白: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不下,秦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括,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当。我等应以守为攻,耗其士气,以待其自退。
赵括:(漫不在乎)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没有听说秦军最怕我赵括吗?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请放心,我一定不辱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 (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颇 (连连摇头)
旁白:赵括到了前线,不顾廉颇劝阻,全线出击,落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自己被射杀,40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秦军,大多数被秦军坑杀。赵括的一时之勇,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考点也比较密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知识也多,如,齐鲁大地的由来;富国强兵改革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挖掘人才、改革、富国的关系,渗透创新的观念;成语故事的由来等等。如何让学生们理解、记住基础知识并结合所学解释或解决生活问题这是老师把握的中心问题。一方面结合2个图片为主线来梳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