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1: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公元542年和546年,东魏高欢政权两次从玉壁城进犯西魏,挑起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玉壁大战。《敕勒歌》就是在公元546年那场大战中传唱开来并流传至今的。   公元546年, 高欢率兵讨伐西魏,围攻玉壁城五十多天,损兵折将七万多人,不能取胜,高欢又急又恼,就生了大病。西魏方面为了瓦解敌人的军心,便趁机大造谣言,说高欢已经中箭身亡。高欢无奈,只得强打精神,带病出帐,接见各部族首领和将士们,并让敕勒族勇将斛律金唱起了雄壮豪放的《敕勒歌》
斛律金粗犷嘹亮的歌声振动草木,响遏行云,东魏三军群情激奋,很多将士热泪纵横。 敕勒族是生活在现在山西朔州一带的游牧民族,斛律金应该是会用敕勒语唱这首歌的,但因为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大多是鲜卑族人,所以他在玉壁城下改用鲜卑语来演唱。后来,《敕勒歌》又被北齐人翻译成了汉语,传唱到如今。
歌词经过了两次翻译,原来的敕勒语歌词
究竟是怎么样的呢?那豪放激越的曲调是
如何谱写的呢
中国历史
郑州八十二中
一、北魏的建立及统一:
建立:
统一时间:
影响:
二、迁都洛阳:
三、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定都平城
439年
加速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思考:1、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场景?
2、作品中的“平城”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是谁的都城?
3、作品中的“孝文帝”是谁?他为什么要迁都呢?从小作品中你感受到了孝文帝的哪些特点?
4、除小品涉及到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孝文帝的事?
1、位置偏北,不便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平城的劣势
2、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4、北方的柔然随时威胁平城的安全。
洛阳的优势
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做过四朝都城
2、隋唐王室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如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鲜卑人,其子杨广(隋炀帝)是胡汉混血儿;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和杨坚的皇后是姐妹,因而具有鲜卑血统,李渊的妻子又有匈奴血统,所以其子李世民(唐太宗)有胡人血统,李世民的妻子又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是她所生,唐初三个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至于文武大臣出身少数民族或是胡汉混血儿的更是不计其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1、
鲜 卑 姓
汉 姓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3、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思考: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除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1)改汉姓(2)与汉族贵族通婚(3)学习汉礼
(4)用汉语(5)穿汉服(6)用汉制
(1)加速少数民族(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阅读材料请回答: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诛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魏主是指谁?
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4、怎样评价这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
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加速了少数民族(鲜卑族)封建化过程
促进了民族融合
促进民族融合,减少民族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增强国家实力,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朕准备率20万军队南伐……
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孝 文 帝
(怒)退朝!……请皇叔拓拔澄留下
朕南伐只是 借口,真实的目的是想迁都洛阳
哦……原来如此。那微臣坚决支持陛下南伐
出发
不行,继续前进
陛下,前面就是洛阳了,休息一下吧
不南伐也可以,必须迁都洛阳
那……那?
那好吧……
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
探究活动
涮羊肉
烤肉
汉代讲学图
二胡
胡床
方凳
汉代讲学图
返回
各族人民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的 趋 势
北魏政府的 改 革
迁都洛阳
改革措施
促进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