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06 10:04:37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初中历史说课课件
三国鼎立
说课人:曹兰玲
09历史教育
0904033102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应用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国鼎立》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知识的延续性,并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2)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历史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认识并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目标:
让学生知晓历史人物评价的关键点——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生产力发展,同时认知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具有客观性,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符合实际的主观能动性。
一、教材分析
(三)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依据:本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因此重点在
于分析两大战役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所以将其设为本课的重点
依据: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涉及到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必须构筑知识
体系,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分析要
求比较高,因而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应用
多媒体演示法
比较法
引导归纳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分组讨论法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孩子,尤其是农村中的学生,历史视野普遍较窄,对历史
认识较为朦胧,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动,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
强烈的好奇心,但情绪比较不稳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大量使
他们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
、认识、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总结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曹操,曹操到!
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我们最熟悉的谚语,可使学生瞬间产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1)起因:
东汉末年,军阀割
据,长期混战,生
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袁绍势力很大,
想消灭曹操。
意图
地图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可以学生直观的感受并认知东汉末年的动乱局面,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认识比较容易。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曹 操
3 、4 万人
10万人
官渡
之战
(2)过程:
看了刚刚的示意图,
请同学们再结合书
本,简要讲讲官渡
之战的经过。
意图
利用动态的图片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心理意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3)战争结果的原因分析:
比较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实力,在分析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自主探究——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3)善用贤臣。
意图
以启发性问题以及比较法的适当运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骨子里的活泼性。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1.官渡之战
(4)小结: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目的:
4、交战双方:
5、实力对比:
6、战争结果:
7、历史作用:
8、原因分析:
200年
官渡
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曹操————————袁绍
3、4万 10万
胜 (以少胜多) 败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曹操善于用人;  袁绍骄傲轻敌
意图
通过简明扼要的小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便于记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同时教会学生提取关键点。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2.赤壁之战
(1)起因: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
基本统一北方,在他
胜利班师的途中,53
岁的曹操写下里《龟
虽寿》,表达了豪情
壮志。那么,他的“壮
心”指什么?
曹操控制黄河流域以后,自恃兵力强大,企图南攻,统一全国。208年,他亲自率领大军南下,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决战。
意图
利用视频文件,既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壮志雄心,渲染了气氛,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新课的继续进行。



孙、刘联军




赤壁
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2)试一试:
根据地图与课本,
试找出赤壁之战的
时间、地点、过程
、特点与结果。
意图
利用动态的图片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动机,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心理意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意图
使得课堂更加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展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2.赤壁之战
(3)想一想:官渡之战中曹操一3-4万人胜了袁绍10万人,但此时的曹操拥兵20万却失败了,你认为原因何在?
a.战术失策:曹操将士多是北方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不易水战,却偏偏舍长取短;
b.心里轻敌:骄兵必败,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道理;
c.人心所背:南方人对曹操挥军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心里十分不悦,所以拼命抵抗。
意图:采用小组讨论法活跃学
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2.赤壁之战
(4)知识链接
意图
其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张扬个性;其二,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性,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来学习历史史实;其三,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距离,乐于学习历史。
(二)教授新课
2.赤壁之战
(5)小结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目的:
4、交战双方:
5、实力对比:
6、战争结果:
7、历史作用:
8、原因分析:
208年
赤壁
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孙刘联军—————曹操
5万 20万
胜 (以少胜多) 败
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联军采用正确战术—火攻。
四、教学过程
意图
通过简明扼要的小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便于记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经过赤壁之战:
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有向西进占四川。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皇,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意图
图文并茂,动画展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的加强。
四、教学过程
(二)教授新课
3.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国的生产发展:
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
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由此也可见,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找一找哪错了?
意图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增强记忆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要点提示: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意图
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着重对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三)课堂总结
①一种局面:
②两大战役:
③三分天下:
④四个人物:
⑤五个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三国鼎立
意图
这样的总结既突出了重点,又可以培养学生提取关键点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内容便于记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四、教学过程
(四)反馈练习
判断: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奸臣( )
×
首先,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三国时在曹操死后建立的
其次,曹操不是奸臣,曹操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1.单项选择题:
(1)三国的曹魏是由谁建立的:(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奖励农耕,实行屯围
③袁绍实力薄弱    ④曹操依靠外族支援
  A、 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2.填空题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蜀 成都
吴 222年
洛阳
221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B
A
建业
意图
通过小练,考察并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可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测验的相应部分。
2.以“我对曹操的评价”为题写一段评语。
3.如果你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那你选择帮助那位君主。写出自己的心里想法(字数不限)。
意图
通过课后巩固及思考,力求培养学生及时温习、预习的良好习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索、积极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与活力。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军阀割据
袁绍
官渡之战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统一北方
(曹操)
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板书这样设计为反映教学要点,突出重、难点,给出连贯且层次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看起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