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单元练习
初一( )班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目前的括号中)(50分)
(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 )2.商朝时盘庚把都城迁到了
A.亳 B.镐京 C.洛邑 D.殷
( )3.下列属于历史上的暴君的是
①夏桀 ②商纣王 ③周文王 ④周厉王 ⑤齐桓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战役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城濮之战 ④桂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炫耀周天子的权力和显示周天子的威风
C.巩固和加强西周的奴隶制统治
D.让诸侯给周天子交纳贡品
( )6.周武王联合其它部落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阳城 B.殷 C.牧野 D.镐京
( )7.夏、商、西周时期,除青铜铸造外,其他手工业还包括
①陶瓷业 ②棉纺织业 ③玉器制造业 ④冶铁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8.下列成语典故,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的是
①“道路以目” ②烽火戏诸侯 ③退避三舍 ④围魏救赵 ⑤纸上谈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 )9.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北部的诸侯国是
A.秦国 B.燕国
C.齐国 D.楚国
( )10.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 ②诸侯 ③卿大夫 ④士 ⑤平民 ⑥奴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 )11.“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的是
A.李冰修筑都江堰
B.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C.李耳道德高深,是龙一般的人物
D.屈原的《离骚》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
( )12.战国时期,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国家是
A.齐、韩、魏 B.楚、燕、齐
C.韩、赵、魏 D.赵、魏、秦
( )13.战国时期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燕国
( )14.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 )15.“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说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 )16.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竹帛书
B.金文—甲骨文—竹帛书
C.竹帛书—甲骨文—金文
D.甲骨文—竹帛书—金文
( )17.战国后期,各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是
A.赵国 B.楚国 C.齐国 D.秦国
( )18.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A.“仁” B.“因材施教”
C.“温故而知新” D.“兼爱”
( )19.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值得我们利用和借鉴的是
①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 ②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思想 ③韩非子的改革意识和法制思想 ④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国人暴动”中的“国人”指的是
A.诸侯 B.贵族
C.奴隶 D.平民
( )21.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哪一部著作里?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 )22.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 )23.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B.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膑
C.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D.战国时期杰出军事家孙膑
( )24.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派别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 )25. 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二、连线
26.将下列名人、学派及名言用线段连起来(8分)
“兼爱,非攻” 孔子 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孙武 道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老子 墨家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墨子 兵家
三、列举题(18分)
27、列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个氏族遗址。
28、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请列举四个这样的成语。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29.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读述材料后,回答:
①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8分)
② 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8分)
③ 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8分)
参考答案
一、1.A 2.D 3.A 4.C 5.C
6.C 7.D 8.C 9.B 10.B
11.A 12.C 13.B 14.B 15.D
16.A 17.D 18.A 19.A 20.D
21.B 22.A 23.A 24.A 25.C
二.连线。
26、将下列名人、学派及名言连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孙武 道家
“兼爱,非攻” 孔子 儒家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墨子 兵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老子 法家
三、列举题(9分)
27、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28、仁义之师、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合纵连横、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在诸侯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
③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规格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消灭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