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你知道鲜卑族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你知道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北方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逐渐形成新民族的过程。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融合
五胡内迁
融合前提
杂居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鲜卑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融合开始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1、北魏的建立:
公元386年,鲜卑人
拓跋圭建立北魏。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融合开始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建立:
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融合开始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建立:
439年
3、北魏统一的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迁都洛阳
孝文帝
融合高潮
平城
洛阳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平城
洛阳
①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保守者)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改革者)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原因:
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
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
③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方便学习,有利统治;
有利于洛阳城市发展;
民族融合高潮
合作探究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迁都洛阳
3、改革措施: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融合高潮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
学习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融合高潮
鲜卑族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供养人服饰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融合高潮
返
回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丘墓陵 穆 独 孤 刘
步六狐 陆 贺 楼 楼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融合高潮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融合高潮
材料一:北魏初期因长期征战,官吏没有固定的薪水,只靠战利品作为奖励,统一黄河流域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大量贪污,残酷搜刮百姓,这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统一北方后50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向汉族统治者学习发给官员俸禄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融合高潮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动脑筋
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融合高潮
社会
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
用汉制
用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姻
学汉礼
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民族融合高潮
4、历史作用: 通过改革,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胡人汉服”
汉服
胡服
衣
行
分组讨论: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
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评价孝文帝?
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
反思:你怎么看待孝文帝?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
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参考答案:
问题:是什么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从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因素分析)
1.社会大环境:
2.个人因素:
在民族融合的的趋势下,必须向先进的文化学习。
早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
三、北朝的更替
北魏
北齐
东魏
西魏
北周
小结:
各族人民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政府的改革
迁都洛阳
改革措施
民族融合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前秦)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北朝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C
B
D
C
课堂检查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C
课堂检查
课堂练习
3.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