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含视频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含视频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7 19:49:38

文档简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荣幸能得到与各位学者以及教学精英交流的机会,我是来自建三江分局创业农场中学的历史教师程巍巍。今天我将在“建三江绿色米都杯历史说讲评大赛”中做课的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进行反思性说课。
下面我将从:教学达标情况、教法运用情况、学生活动情况、课堂结构实施情况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达标情况
(1)展示教学目标:
① 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② 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③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④ 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⑤ 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根据学生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以及课程结束前自我检测的反馈情况,可看到学生能比较透彻的理解推恩令的实质。能准确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收获。本节课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二、教法运用情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了视频导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视频导入法,用《百家讲坛》中《刘邦用人之谜》的开篇
这样一开篇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克服了这个年龄段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难题。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
(2)本节课重点是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所采取的措施。在讲推恩令时,我采用图形对比的方式来讲解。
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讨论完成两个预设的问题“为什么叫推恩令?这样做实质上对谁最有利?”在巡视过程中,我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了点拨指导。
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在合作中得到收获。
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采用视频资料。
这段视频资料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这项政令出台的必要性,初步的了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为进一步教学其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汉高祖恢复民力采取措施这个环节时,教学中心词是“休养生息”,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
突出中心词,加深学生理解记忆,取得很好效果。
(3)本节课的难点是“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课堂上学生在阅读董仲舒的观点后,很顺利的就得出“大一统”与“大统一”不同,但至于哪里不同却说不出来。课堂教学上我直接说出“大统一”和“大一统”的区别。课后评委的点评指出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在学习秦朝时我们一直在强调“秦的统一”因为他使国家第一次在领土上归于完整。而汉朝却是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各方面都实现了集中。这样学生理解的能更为透彻,印象也能更深刻。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不足。
(4)由于这几年我一直教毕业年级,对于低段学生的教学问题设计不是很恰当。例如“为什叫推恩令?”小组讨论就有一些难度。因为七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历史,还没有适应前后史实的联系,所以想让他们自然的把推恩令与前面讲过的分封制联系对比,有些困难。通过反思这个问题可改为:“联系我们前面讲过的分封制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把这项政令叫推恩令?”在这样适当的提醒下,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讨论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也节省了时间。
三、学生活动情况
(1)由于本课我是在外校做课,学生对我很陌生,再加上有很多听课老师,他们出现了怯场的表现,刚上课时都很紧张,
经过我的鼓励一部分学生敢于举手回答问题。在第一次小组讨论时,我利用这个机会及时与他们沟通,才使很多同学忘记了紧张,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三次用到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在一起积极探讨,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出来,大家在一起共同整合,得出结论。同学们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乐趣。通过他们的表现,我发现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的紧张感。
四、课堂结构实施情况
(1)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程序是顺理成章的。没有遇到学生大的思维的障碍,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基本上都能完成当堂目标测评。
(2)各环节时间分配与预计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学生在归纳汉初统治者的统治措施这一环节,原计划用时4分钟,实际却用了7分钟。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经验不足,课前预设不够,没有考虑异地做课课前铺设用时问题。
反思《大一统的汉朝》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顺畅,方法适当,效果较好。今后教学中可以采用原设计,但以下个方面需要改进:
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避免出现课堂教学时间掌握不当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设计要灵活多样,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层次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是教育工作岗位的新兵,《大一统的汉朝》做课锻炼了我,反思性说课提升了我。我将在中学历史教学平凡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对我这次说课提出意见,更欢迎各位领导、教师来三江做客、现场指导。 再见!(共26张PPT)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
从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上看: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理论依据:
①理解“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②通过图形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探究能力。
③使学生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养成勤俭的好习惯。
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
赋税负担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
休养生息
①重视农业
措施:
②提倡节俭
③以德化民
实行推恩令前一位诸侯王的封地
实行推恩令后这位诸侯王及其子弟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