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标
课
教
案
学科: 历史
课题: 北方民族大融合
作者: 温雪芬
鹤山市鹤城中学教案学科 历史 教师 温雪芬
课 题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班 级 七(5)班
使用教材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教材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的教学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的外迁与草原民族的内徙,引起了汹涌蓬勃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运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为古老的传统文明注入了强劲的新鲜活力。处在秦汉和隋唐两大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时代。期间出现的政权分立,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本课内容是初中历史“各族人民长期接触——出现民族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迁都洛阳、改革措施——促进民族融合”这一主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计划一课时完成。
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和措施难以理解。但他们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这节课借助多媒体平台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历史想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学生已经对少数民族生活有一定了解,本课中接触“民族融合”这个概念还是第一次。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运用简单类比将有助于理解各民族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自身所带来的民族融合的特征”进行讨论,正确认识民族融合。2、通过小组合作,把改革措施进行简化、识记,让学生自主学习。3、通过观看影片,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 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 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辅助资 料 历史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播放:现代歌曲《天堂》 让学生说说感受 欣赏歌曲,由此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度统一了黄河流域?(提问)学生阅读课本后,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及统一黄河流域时间。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什么新现象?演示民族融合的图片探究一: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民族融合的特征(讨论)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学生回答)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汉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分小组讨论)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察、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民族大融合,体会各民之间生产、生活上相互影响
孝文帝迁都洛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2、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那些作用?(提问) ①平城地处偏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需要。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学生回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学生回答,不足之处,老师进行补充) 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学会归纳,总结知识阅读课文,找出知识,为“孝文帝改革措施”作好铺垫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游戏二: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谁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展示图片1(服饰)展示文字2(姓氏)展示文字3(姻亲)展示动脑筋三:课文P116动脑筋(对一对改革措施的哪一项)2、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探究四:如何评价孝文帝观看影片3、北朝的更替 活动五:用示意图方式把北朝的更替写出来(讨论)4、歌曲《爱我中华》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回答问题,齐读改革措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学汉礼(学生进行缩句,老师出示参考答案)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学汉礼(学生回答)深化了北方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由学生评价,然后观看影片(分小组讨论)出示答案(老师出示附图,完善知识示意图)欣赏今天的民族图片 找出改革措施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会概括知识巩固改革措施知识总结意义学会评价古人通过讨论,学会用示意图的方式记知识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
复习检测 测试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作业 第20课复习填空题
课后反思
附图:北朝更替示意图
迁都洛阳
各族人民长期接触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促进民族融合
改革措施
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西 魏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北 周
PAGE(共25张PPT)
阅读课文P114内容
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骑兵俑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什么新现象?(课文P114-115内容)
各族人民长期接触,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寻找我们自身所带有的
民族融合的特征
说明: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民族的特征。
涮羊肉
烤肉
胡椒
大蒜
二胡
平城
洛阳
北魏平城遗址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我们能不能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课文P115)
①平城地处偏北,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需要。(从地理环境看)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看)
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选择进的文化(从民族融合角度看)
2、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哪些作用?
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②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学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用汉制
学汉礼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穿汉服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改汉姓
元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刘
陆
穆
元
楼
贺
结汉亲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①深化了北方民族融合
②壮大了中华民族
③丰富了中华文明
2、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播放影片
3、用示意图方式写一写北朝的更替(课文P116)
西 魏
北 魏
东 魏
北 周
北 齐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练一练
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的姓由拓拔改为
A、王 B、元 C、张 D、李
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作业
完成“第20课复习”填空题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民族融合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发展。
高山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
德昂族
傣族
达斡尔族
朝鲜族
布朗族
东山族
独龙族
保安族
白族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