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1-10 21: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知识体系
1、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结果: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影响:曹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结果:
影响: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3、三国鼎立
国家 时间 开国皇帝 都城 范围 经济



精讲点拨: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4、怎样评价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事集团首领,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很有眼光,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对的: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善于用人;2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3军事上打败袁绍取得官度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说明曹操在东汉末年对推动历史进步起了一定作用;在赤壁之战中由于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打败不敢轻易南下,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说明曹操的历史作用也是有限的。
曹操是乱世只奸臣不太正确:1东汉后期群雄割据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顺应了当时人们的封建观念的需要是统一安定的需要。
5、怎样看待三国时代?(1)三国是各自范围内的统一,未改变国家分裂、政权割据的状况。
(2)但由于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各自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因此三国是一个分裂但又孕育生机的时代
6.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吗?谈谈你的看法。
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1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军阀混战生产破坏。2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3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
达标检测kb1.com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7.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   
8.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肥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9.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0. 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诸葛亮治蜀 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以下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
A孙权与刘备 B诸葛亮与刘备 C曹操与诸葛亮 D刘备与曹操
12.下列典故与赤壁之战无关的是( ) A周瑜打黄盖,一个原打,一个愿挨
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曹操赤脚迎许攸 D连环计
13.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曹丕
14. 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1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
A蜀 吴 魏 B吴 蜀 魏 C魏 蜀 吴 D魏 吴 蜀
16.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消灭袁绍 B、 废汉称帝 C、 建立魏国  D、 统一天下
17.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与曹操有关 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18.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19. 在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20.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和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和 。
21. 后,曹操消灭了 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组成联军,在 一带和曹军对峙。 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逃回北方。
22. 年,曹操的儿子 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 ,定都 ,东汉结束; 年,刘备在 称帝,国号 ,史称 ; 年,孙权称王,国号 ,后定都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23. 200年, 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之战,为统一 奠定了基础。
24.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5.材料分析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26.知识拓展
(1) “曹操在公元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阅读材料回答:
①他的“壮心”是什么?

②他的“壮心”有没有实现?为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材料二: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在我国民间戏剧里,曹操被演成白脸奸臣,而对诸葛亮几乎是近乎神的传扬,学习了这一课,你同意这种传统的看法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27.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 两则材料描述的是哪个人物?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28.填表:
战 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 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29. 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曹操:1、政治上控制了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招募流民屯田,组织士兵耕天,实力增强。
3、军事上招贤纳士,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火烧乌巢。
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骄傲轻敌的情绪,
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
刘备:依附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孙权:占据江东,周瑜火攻
曹操: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