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浙科版(2019)高一生物必修二3.1 核酸是遗传物质2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浙科版(2019)高一生物必修二3.1 核酸是遗传物质2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3-14 17: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
第二节课
DNA和蛋白质到底哪一个是遗传物质,尽管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已经证实了DNA是导致细菌转化的因子,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理论根深蒂固
2、DNA提纯技术不够精准
3、只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DNA可以控制细菌荚膜的形成,并没有证明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亲子代间的传递性。
T2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的成分中,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
T2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它的专一宿主为大肠杆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什么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内?
电子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和噬菌体
DNA:
C、H、O、N、P
你会选取哪种元素的同位素来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
实验过程
同位素示踪法
蛋白质:
C、H、O、N、S
35S
32P

噬菌体的标记过程
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对应同位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35S
32P
35S
培养大肠杆菌
培养噬菌体
32P
32P
35S
用蛋白质外壳被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结果: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用DNA被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结果: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离心
离心
标记
噬菌体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搅拌离
心培养液
检测
放射性




亲代噬菌体
宿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
无35S标记蛋白质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
有32P标记DNA
结果分析
①两组实验结果放射性的分布情况说明:
②子代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标记的DNA,却检测不到标记的蛋白质。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结论
亲代噬菌体的DNA传递给了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则没有。
蛋白质外壳
未进入大肠杆菌中,DNA进入到细胞中。
搅拌不充分,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完全分离
第一组35S
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分析1:理论上第一组实验的沉淀物
中不存在放射性,而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会有少量的
放射性。导致这种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搅拌
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分析2:理论上第二组实验的悬浮液中不存在放射性,而实际操作中悬浮液中会有少量的放射性。导致这种误差的原因是?
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
第二组32P
这些病毒只含有RNA和蛋白质
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它们的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HIV病毒
SARS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TMV
RNA
蛋白质
左:正常烟叶 右:病叶
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烟草
花叶病毒
分离
花叶病毒
蛋白质
花叶病毒
RNA
接种
接种
健壮烟叶
健壮烟叶
烟草
花叶病毒
感染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的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
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实验结论
课堂小结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课堂小结
一、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三、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
标记
噬菌体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
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搅拌离
心培养液
检测
放射性
1.培养时间
时间过长:
时间太短:
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2.搅拌不充分使部分噬菌体任然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
部分噬菌体遗传物质未侵入大肠杆菌
二、演绎推理过程与实验结论
1.蛋白质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体内。
2.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少数RNA病毒只含RNA而不含DNA,RNA是遗传物质。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课堂小结]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