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薛小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掌握用“边边边”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到从形象对比到抽象归纳的几何探究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SSS”,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SSS”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回顾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生:将他们重叠看一看是否能完全重合.
师:是的,但有时候叠合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那么除了折叠合法之外,我们有没有别的更容易操作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做一做: 用刻度尺和圆规画△DEF,使其三边长分别为1.3cm,1.9cm和2.5cm.
在经历画图的过程后,请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其他同学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
问题:①同学们所画的三角形能重合吗?
②它们重合满足几个条件?
(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2.说一说:
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3、三角形在生活中的用处
(1)学生做教科书第19页实验,由学生实践操作并感受三角形特殊的性质——稳定性.并要求学生说明三角形为什么会具有稳定性.
(2)教师演示教具四边形框架,使学生体会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使四边形的框架不发生变化呢?(学生动手尝试)
(3)请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理清思路,体验转化.
1、例1.四边形ABCD中,AB=CD,AD=BC.△ABC和△CDA 是否全等?∠B=∠D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①学生可能会回答要说明△ABD与△CDB全等.
②要想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③要说明△ABD≌△CDB还缺什么条件?现在已知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说出说理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评价,并板书演示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予以规范解题步骤.
2、练习:教科书第21页课内练习2
3、例2:教科书第20页.
按以下步骤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作图过程.
学生讨论并说明该做法的正确性.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连结FD、ED,构造两个三角形.
注意:有时为了解题需要,在原图形上添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4、课内练习:教科书第21页第1题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21-22页的作业题;
2、作业本1.5(1)节.
板书设计
A
B
C
D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薛小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边角边”,并能结合图形准确表述.
2、能利用“边角边”的方法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了解线段中垂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形,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边角边”,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边角边”的过程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刚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的距离,她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OA=OC,OB=OD,且点A,O,C和点B,O,D都在一条直线上,小刚量出DC=12米,她就知道AB的距离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探索新知
1、猜一猜:
教师演示:把两根吸管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一起.
设置问题:
①问:如果三角形的两边确定,三角形的形状能确定吗?
②如果将两条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ΔABC能唯一确定吗?
初步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的夹角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
2、做一做:(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1)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2cm,BC=2.5cm,∠ABC=6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2)将∠ABC的度数换成20°,再试一试,情况会怎么样?
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几何语言:
如图,若∠ABC=∠A′B′C′,AB=A′B′,BC=B′C′ 则△ABC≌△A′B′C′ .
问题:如果该角不是两边的夹角,而是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则所得的三角形会不会全等呢?
3、师生一起归纳: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为止有“SSS”、“SAS”.
三、体验转化
1、解决节前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课本第23页例3.
设置两个问题:
①要说明△AOB≌△COD,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学生可能会回答缺第三边或缺夹角对应相等)
②教师进一步问:根据图形找哪个条件比较恰当?
(请个别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规范解题步骤.)
2、做一做:教科书第23页.
3、例4:如图,直线l⊥线段AB于点O,且OA=OB.点C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说明CA=CB的理由.
分析:(1)要说明CA=CB,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COA≌△COB)
(2)要说明△COA≌△COB,需要什么条件?
(由学生讨论,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将产生的结论标在图形上,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
请学生板书,教师及时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线l与线段AB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出: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如:上图中,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观察图形思考:若在直线l上再任取一点P,则PA与PB相等吗?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归纳得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点P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
∴ PA=PB
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
4、练习:课本第24页课内练习第1-3题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条件;
②线段中垂线的性质;
③方法:要善于根据图形,去选择哪一种判断条件.
五、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25页的作业题;
2、作业本1.5(2)节.
板书设计
O
A
B
C
D
B
B'
C
A
A'
B'
C'
A
B
C
A
O
B
C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