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在比较中观察》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观察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意识不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更是小学科学的学科思想之一。这种比较常常是事物之间互为参照物的对比,比较结果也是一种相对的结果,不是标准化的结果。证据意识不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更是小学科学的学科思想之一。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比较经验,例如比身高和体重,但对多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描述是有困难的。他们还没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较方法,不同的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意识,所以要让孩子们学会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能从多久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方法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思。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
能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教师: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课件PPT(含视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石头剪刀布!你输了。”
小老鼠开始藏猫猫了。
“躲好了吗?”“还没有!”
“躲好了?……
“行了!躲在这个草堆后面,肯定不会被发现。”
首先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五味太郎的《藏猫猫藏猫猫》)导入,极大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提问1:这个故事中有哪些动物?
提问2:它们分别躲在了哪里?
提问3:它们为什么能躲在这些地方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导出本课的主题:观察与比较。
(设计意图:五味太郎的《藏猫猫藏猫猫》这个故事所描诉的情节是可能每个孩子都玩过的藏猫猫游戏,小动物们用来藏的草堆、石头、大树和小山居然都说话了,原来他们都是藏猫猫的动物,这样有趣的点子更让孩子们乐翻天,并且利用整体与局部巧妙的隐含了比较大小的关系,所以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吸引孩子进入本课的主题-观察与比较)
过程深入
活动1、首先出示一个鸡蛋,提问:“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鸡蛋,你们觉得它大吗?”
有的学生会认为大,有的学生会认为小。
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假设回答:“老师,我认为是大的。”
然后我就出示鹅蛋与鸡蛋比较,再问这位学生:“那与这个鹅蛋比较,这枚鸡蛋是大是小呢?”
然后请认为小的学生回答这枚鸡蛋是大是小,然后我出示鹌鹑蛋提问:“那请问这枚鸡蛋与这枚鹌鹑蛋比较呢,它是大的还是小的呢?”
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开始有疑惑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老师及时提问:“孩子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要怎么做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呢?”帮孩子们引导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要在观察和比较中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小的活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要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必须要在观察与比较中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活动1、给恐龙排排序
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4页和25页,请同学们观察途中的恐龙,提问“哪知恐龙大哪知恐龙小?”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答案。接下去老师引出要做的活动。
实验准备:给每个小组分配两只恐龙,有的组两只恐龙是明显的高矮不同,有的组两只恐龙是明显的长短不同,有的组两只恐龙是明显的胖瘦不同,让每个组仔细观察,比较哪知大哪知小?(这里也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最好有明显的高低,长短,胖瘦之分的物体)
(设计意图:先让孩子们从两只恐龙进行比较哪知大哪只小,并且老师在分配恐龙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分出有明显高低,明显长短,明显胖瘦的两只恐龙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从不同小组的比较结果来引导孩子们比较大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这个活动是为书上直接让孩子们给四只恐龙从大到小排序做准备,这样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活动2、给每个组分配和书上一样的四只恐龙,四只恐龙也为孩子们标上序号,让每个组给这四只恐龙从大到小排序,并完成活动手册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如何来观察和比较的铺垫,最后让孩子们来实践,并完成作业,也让孩子们能更好的锻炼观察,小组合作)
指导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活动2后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记录,因为活动2只是让孩子们观察和比较,最后我们还是要把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多文字还不认识,所以作业最好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板书设计
观察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