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8课 《 三国鼎立》说课 初一历史:郭美萍
初中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强调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而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让学生知道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本节课就能鲜明体现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和科学态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课本主要阐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在我国历史上都有着深远影响和地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对重点的学习,我将通过媒体材料展示、读图、总结归纳、提问等方式来使学生学习,同时通过加深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作战时间、作战双方、作战特点、作战结果的了解,从而为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个难点打下基础。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个难点将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势的分析来突破。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三国知识都不是很陌生的,因此我注重教学情景的设置和可参与性。
1、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教师评价→知识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多媒体课件及引入相关录像视频的播放,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节省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3、启发式教学。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4、通过绘制示意图和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问题的意识。
5、探讨式教法。用对“曹操历史人物评价”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2、合作探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与意识。
3、讨论法。通过对问题提出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4、比较法。通过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异同,了解它们所起的历史作用。
5、绘图制作法。让学生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或表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竟赛法。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让学生巩固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1)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3)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2)三次发布求贤令 ,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
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官渡
官 渡 之 战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龟虽寿》
赤
壁
之
战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请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发展情况
曹丕
孙权
刘备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
打败袁绍
刘备
孙权
联合攻曹
赤壁之战(208年)
魏
蜀
吴
轻松闯三关
趣谈历史
第一关
第二关图说典故
比较辨别
评说
五、预测与体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大多能达到预期要掌握的学习知识,对重点难点学习也迎刃而解。初步学会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但是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何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还待自己加强学习研究。再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待自己在课堂中有待改善的。
欢迎各位领导老师
光临历史课堂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