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内容《 图说青铜文明》,是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为依托,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青铜器时代是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从使用石器到铸造青铜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飞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动力。中国的青铜时代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因此本课是本册中的重要章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地位重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青铜器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能力,难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获取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水平有限,多停留在知识的记忆,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和思考问题感性化,历史感整体较差。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感体验强烈,表现欲也很旺盛,这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程中来。
学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以及阅读教材,对夏、商、西周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并具备了一些相应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有助于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确定本课三维目标为:
(一)知识和能力:
以夏商周青铜器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片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以及对历史的初步理解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夏商周的青铜文明,让我们引以为豪。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整体感知历史知识,力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程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流程共分为:课前预习、新课导入、合作学习、课堂小结、能力提升五大环节。
(一)课前预习:
在本课学习前,让学生重点收集夏商周青铜器图片。为达到有效预习效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你对青铜器了解多少?
2. 你最想了解青铜器哪方面的信息?
3. 你还能知道青铜器哪些信息?
4.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青铜器信息的?
(方法、途径)
(二)新课导入
(三)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首先由学生交流课前预习内容,在学生对青铜器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由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并加以整理的青铜器图片。
后母戊方鼎
【烹煮器皿】
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
利簋(gui)
【盛饭器皿 】西周
亘鬲【烹煮器皿】商早期
匽侯铜盂【盛水或
盛饭的器皿 】西周
立鹿耳四足青铜甗 (yan)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商
夔凤纹铜簠(fu)
【食器】西周
烹饪器 食 器
四羊方尊
【盛酒器】
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束腰爵【饮酒器】夏晚期
提梁卣(yǒu)【盛酒器】商
兽面纹龙流盉 (hé)
【调酒器】春秋中期
兽面纹斝(jiǎ) 【温酒器】商中期
偶方彝【 盛酒器】商
妇好觚 (gu)
【饮酒器】商
酒 器
铜镢
【商前期】
长16.4厘米
宽6厘米
河南郑州市
二里岗出土
铜铲
【商后期】
长17厘米
刃宽8.8厘米
河南安阳市殷
墟妇好墓出土
农 具
勾连雷纹铜编钟 战国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
【打击乐器】 商
青铜句鑃【打击乐器】春秋
勾连雷纹铙【打击乐器】商
西汉青铜鼓
乐 器
虢季子白盘 西周
【曾为饮马缸】
莲鹤方壶
春秋
其仲饮壶西周中期
水 器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晚期
兽面纹青铜胄 商
四棱锥形青铜矛商
虎纹中胡戈 战国
越王勾践剑 春秋
兵 器
商朝铜镜
齐侯匜【盥洗器】西周晚期
嵌错龙凤方案(战国)茶几
日常生活用具
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
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龙纹
爬行龙纹【西周早期龙纹簋】
卷体龙纹【西周晚期鱼龙纹盘】
交体龙纹【战国早期交鱼龙纹壶】
双体龙纹【西周早期】
凤鸟纹
多齿冠凤纹【西周早期】
长冠凤纹【商晚期】
花冠凤纹【西周中期】
长颈鹿角鸟纹【商晚期】
虎纹【西周中期四虎钟】
牛纹【商晚期】
象纹【西周早期】
蟾蜍纹【商晚期】
鱼纹【春秋早期】
动物纹
鸟兽合体纹
【商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三角云纹
【战国】
波曲纹
【西周晚期】
狩猎纹
《水陆攻战纹》【战国】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
后母戊鼎铭文(商)
西周史墙盘
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 通高102.1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
岐山县礼村出土
大盂鼎内部文字
青铜器的铭文
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是刻成或錾成的。
据统计,金文约有3005字,其中可知有1804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青铜器分布地域跨度大
中国青铜器主要出土地区示意图
匽侯铜盂【西周 】高24厘米,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自治县出土,“匽”就是燕字,燕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狩猎纹壶【战国】
河北唐山出土
饕餮乳钉纹方【商】
河南郑州杜岭出土
铜簋【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
铜钺【商】
长31.7厘米,宽35.8厘米,1965年山东省益都市苏埠屯出土,铜钺的两耳下各铸“亚醜”二字
宜侯矢铜簋【西周】高15.7厘米,江苏省丹徒县出土,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西周】清乾隆年陕西省凤翔县出土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物,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林家村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遗址。
青海省贵南县出土的齐家文化 “三角纹”铜镜
青铜立人像
青铜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
大编钟 【战国】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人虎相抱卣【商】
湖南安化出土
双尾铜虎
【商晚期】
江西新干出土
蟠龙盘【商】1984年浙江省温岭县琛山乡出土
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相当成熟。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达到高峰。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艺术,造型及品种无与伦比。
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广泛关注。
(四)课堂小结
鬲从铜簋盖 西周 通高7厘米、口径24.6厘米、盖内铭文96字,记载了一个较完整的关于诉讼的案例。
(五)能力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了练习题,用PPT展示给学生,在评价时,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对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解答。
从两幅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琱生铜簋 西周
高22.2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18厘米器,内铸有104字铭文,记述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得到本族宗主的庇护,达到了多占地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历史教学,我深深感到:在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主体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服务意识尤为重要。教学内容的预设,学生真正需要了解什么,探究学习中有效性问题的界定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