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56张PPT) 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56张PPT) 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0: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念追慕之情。
2.品味课文善用修辞辞采纷呈气韵充沛的语言。
3.学习文章运用形象语言阐发抽象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深刻的议论,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2.作为祭文,作者淡化一个“悲”字的用意。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
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走近王安石
上图由左至右:柳宗元,韩愈。
下图由左至右: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解题
解题
欧阳文忠公: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祭文:
文体名。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背景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对王安石曾有知遇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之间存在抵牾。
1072年,66岁的欧阳修去世,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得知欧阳修去世的消息,不能忘怀于欧公,写下这篇表达无比崇敬和绵绵哀思的祭文。
背景介绍
品读文本
1.诵读全文,正字音,圈划重点实虚词。
2.体情悟意,把握每段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字音字形
前三段:
溟(míng)漠  
有传(zhuàn)于后世  
见(xiàn)于议论 
瑰琦(guī
qí)
停蓄(xù)
闳(hóng)辩
崎岖(qíqū)
屯邅(zhūn
zhān)
困踬(zhì)
后两段:
社稷(jì)
箕山(jī)
颍水之湄(méi)
     
歔欷(xūxī)
瞻(zhān)依
研习文本
研习第一段
1.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致:做到,达到。
期:预料,实现成功。
溟漠:幽暗寂静,这里是渺茫的意思。
推:推知,琢磨。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能够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一个人)假如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
第一段
小结思考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评价欧公人生境界。
2.作为祭文,文章开头却用议论的笔调强调“亦又何悲”,原因何在?
这样强调是为了突出欧公杰出的功绩,突出他和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
作者并非不悲痛,也并非无感情,但作者能够超出人之常情,这也切合死者生前状况。
探究思考
研习第二段
2.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器质:胸襟,品质。
智识:见识。
瑰琦:奇特,美好。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
幽韵:优雅的韵调。
闳辩:博大(恢弘)的辩论。
像先生您有开阔的胸襟、深厚的品质,高超的智慧、远大的见识,再加以精深微妙的学术(功力),所以充满在文章里,表现在议论中,(是那样)豪放杰出,高峻雄伟,奇特巧妙,卓尔不凡。那蓄积在胸中的,浩瀚得犹如江河汇聚起来;那显露在外面的,灿烂得犹如日星的光辉。您清雅的声音,优雅的韵调,凄清得好像旋风急雨突然降临;您雄壮的言辞、恢弘的论辩,畅快得好像轻车骏马在奔驰。当代的学者,不必问他认不认识您,只要拜读过您的文章,那就能够了解先生您的为人了。
第二段
小结思考
1.第二段的大意是什么?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2.第二段如何赞美欧阳修的文学成就的?从课文中找出来,说明这四句话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
运用了四个比喻句: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特点:积累丰厚;文彩华美;语言优美飘逸;文词雄浑有力。
探究思考
研习第三段
3.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zhūn
zhān)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仕宦:入仕做官。
上下往复:官位的升降、外贬召回。
屯邅(zhūnzhān):
处境艰难困苦。
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遭受挫折。踬:跌倒,受挫。
终不可掩:到底不会埋没。掩:埋没,淹没。
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经压抑之后,再又被起用,就名闻全国。遂:随即,就。
衰:衰退,减弱。
唉!从先生您入仕做官,前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有时升迁,有时贬谪,往复不定,(真让人)感叹仕途(实在是)崎岖难行。您即使处境艰难,屡遭摧折(贬谪排斥),流离放逐也终究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社会公正的舆论是有一定的是非的)。(所以)在您被压制之后,随即又能够再度受到重用,于是名声在当代显扬。先生您果断勇敢的气魄,刚强正直的节操,到了晚年仍丝毫不衰减。
第三段
小结思考
1.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探究思考
研习第四段
4.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xū
xī),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
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谋划方针、决定策略,都是从容行动,当机立断。指顾:手指目视,比喻行动迅速。
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
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
出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
庶乎:大概,几乎。
异物腐散:尸体腐烂消失。异物:肉体、尸体。
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箕山:山名字,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湄:水边。
无贤不肖:无论贤与不贤之人,这里指全国上下的人士。
歔欷:感叹、抽泣声。
朝:同朝,一同上朝,作动词用。
向慕:仰慕而亲近。瞻依:瞻仰,依恋。
当仁宗皇帝在位的晚年,他顾念自己死后的事情,说过像先生您这样的人,是可以交托国家安危的重大责任的。等到您为国家出谋划策,很快定出安定天下的大计,真可以说是千载难得的功勋。当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地离开了朝廷,您出仕后又隐退的行为,又几乎就是英明的魂魄、灵气(的体现),它不会随着身躯的死亡而腐散掉,将会长存在箕山之侧、颍水之滨。可是,当今天下人,不论是贤能或者不贤能,都会因为先生您的过世而落泪,而哀伤叹气,更何况那些和您同朝的士大夫们,平常与您交往的人,更何况先生您是我心中最向往、瞻仰而依恋的人呢。
第四段
小结思考
1.第四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探究思考
研习第五段
5.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盛衰兴废:人之生死,言外之意即人有生必有死。
其谁与归:我将归向谁?
唉!盛衰兴亡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像这样)。而临风充满着怀念,情感上却不能忘却,一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先生您了,那么我能去追随谁呢?
第五段
小结思考
1.文章第5段写了什么内容?
直抒敬仰之情
探究思考
文本小结
主旨概括
这篇悼念欧阳修的祭文,列举了欧阳修生平大事颂扬其功业气节,结合叙述、议论、抒情,中肯实在,令人感佩欧公之气度。
文章结构一气呵成,段落衔接自然流畅,且善用比喻,运用生动,句式骈散错落,造语奇崛,文采斑斓。并注重音韵变换,平仄迭换,前有浮声,后用切响,读来声调起伏顿挫,加之以缠绵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现哀痛缅怀的气氛。
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概括各段大意:
1.评价欧公人生境界
2.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3.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4.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5.直抒敬仰之情
拓展探究
1.欧阳修这样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
王安石的内心是悲痛的。说“亦又何悲”是为了突出欧阳公杰出的功绩,突出他和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作者并非不悲痛,也非无感情,但作者能够超出人之常情,这也切合死者的襟怀。
拓展探究
2.文中有四个比喻句概括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从课文中找出来,并说明这四句话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
拓展探究



特 点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
积累丰厚
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
文采华美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语言优美飘逸
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文辞雄浑有力
3.《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那么王安石对于欧阳修的评价是否是这三个方面呢?
【明确】是。
(1)褒赞欧阳修的政治道德。褒扬其仕途虽然崎岖,但不畏不屈,忠于国事,敢于公论,代表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政治意愿,因此为世人所景仰,而“终不可掩”,最终得到重用。
(2)彰显欧阳修的事功。在作者的笔下,欧阳修是一个守节气、知进退,超然物外的高士,因此其英魄灵气不随出仕隐处、晋升退黜而挫磨变化,人虽故去,但精神长存于箕山颍水之间。
(3)文章学术上的成就与功绩。在文中,作者以一系列的排比对偶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欧文的精妙之处,也点明了欧氏在当时文苑中的地位。
拓展探究
4.文章开始说“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结尾却又表现出一种“不能忘情”的伤感,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
最后一段从形躯消失转而回到欧阳文忠公逝去一事,收束全文。本段立论的重点由客观回到主观,呼应首段说欧阳文忠公去世不足悲,然平民俗子且为其流泪,更何况与之交游往来者?最后归结到王安石自己,虽然知道生死无常,古来如此,但面对斯人已矣,不可复见,怎能忘情而不悲痛呢?至此将开头强作豁达之“理智”论说全数推翻,以真情流露不能抑止,表达对欧阳修逝去的无限思念。
拓展探究
主旨概括
主旨概括
文章列举欧阳修生平大事颂扬其功业气节,结合叙述、议论、抒情,中肯实在,令人感佩欧公之气度。
文章结构一气呵成,段落衔接自然流畅,且善用比喻,运用生动,句式骈散错落,造语奇崛,文采斑斓。并注重音韵变换,平仄迭换,前有浮声,后用切响,读来声调起伏顿挫,加之以缠绵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现哀痛缅怀的气氛。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本文不像一般祭文表达形式单一,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2.高瞻远瞩,一气呵成。
行文中,作者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欧阳修加以评价:
(1)文章学术上的成就与功绩;
(2)褒赞欧阳修的政治道德;
(3)彰扬欧阳修的事功。全面揭示欧阳修的成就贡献,选材构思有创意。
课堂检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致:实现
B.窜斥流离
流:放逐
C.不居而去
居:居功
D.而其谁与归
归:回去
【解析】
归:归依。
【答案】D
课堂检测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
不能容于远近
B.以其公议之是非
以其无礼于晋
C.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三军既惑且疑
D.而其谁与归
吾其还也
【解析】
A项,于:介词,在/被。
B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C项,且: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表示并列关系,又。
D项,其: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答案】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素善留侯张良
C.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D.函梁君臣之首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C项,意动用法;
D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课堂检测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功名成就,不居而去”一语可以看出欧阳修不矜己功、为而不恃的优秀品格。
B.文章第二段用了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修的创作特点: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流畅婉转,气势盛大。
C.文章开篇提出欧阳修之死“而亦又何悲”,此是正话反说,正表现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哀。
D.文章分别从欧阳修的为人、坎坷仕途、功名成就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
【解析】
C项,赏析不当。“正话反说,正表现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哀”错误,从文中看,作者对欧阳修生前死后做了高度评价——一生无悔,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说,确实不必悲伤。
【答案】C
课堂检测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有先生您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享有盛名,死后又能够流芳后世,一个人假如能够像这个样子,那也就满足了,又有什么好悲伤的?
(2)您出仕后又隐退的行为,又几乎就是英明的魂魄、灵气(的体现),它不会随着身躯的死亡而腐散掉,将会长存在箕山之侧、颍水之滨。
课堂检测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积累字词。
3.预习下课。
布置作业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