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写给刘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上下五千年的漫长时光,历史的长河见证了无数的君王,记录了唐宗宋祖开疆拓土的风骚,目睹了秦皇汉武雄霸天下的风采,领略了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的英姿。然而,你——刘邦,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性格,凭借你的思想和智慧造就了自己的独特魅力,也造就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可你知道你是谁吗?我想对你说,你不是一个震撼寰宇的英名大帝,只是一个乱世造就的君王;你不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你有智谋,而少勇力;你富奸猾,而少大义;你拥有狭隘,而缺少宽容。
遥想当年,天下“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之际,你,作为一方亭长,顺天意、应民心,斩白蛇而起义,奔项羽而保全身;诛昏君、伐暴秦,入主汉中,财物无所贪,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上能伸能屈,伺机而动。“楚河汉界”,你没有沽名钓誉,而是乘胜追击,在秦末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你审时度势,深悟“人”之互助内涵,展览人才,为你所用。在项羽任人唯亲、全凭好恶行事、众叛亲离、“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时,你礼贤下士,任贤用能,将萧何、韩信、张良等无双之国士皆招于麾下。
在你的统筹全局下,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抚百姓,给粮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经过四年的南征北战,随着项羽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于乌江,你开辟了汉王朝的盛事。你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千载谁堪伯仲间”!
你面对现实,深悟“人”之地位。以人为本,休养生息。你约法三章,严于律军;顺天应民,体恤百姓。是侠义之情,让你为民请命,崭露头角;是礼贤之心,让你叱咤风云,位及人君。当然,也正是这些过人的品质,让你的名字在历史的丰碑上熠熠生辉,使饱经战争创伤的社会安定,惨遭涂炭的百姓安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你的丰功伟绩令人赞叹,但是你为了刘氏一家的千古帝业,诛杀了彭越、韩信、英布,使得那些曾经与你生死与共、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一个个身死家灭。是你,大封刘姓诸侯,轻信吕后,于是有了吕后专权朝野含怨,才导致七国之乱令天下生灵涂炭。
你就是这样一位君王:功高盖世,却又不乏败笔;你就是这样一个人:尊贤重能,在情与理的天平上却又不免偏颇。
你的功过,历史已有见证;你的得失,后人已有评断。然而,你的内心却只有你自己才清楚。也许,能写尽你平生之意的只有那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你给后人出了两个难题:是时代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创造了时代?是愿意做君,还是愿意做大写的人?
读一二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读三四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读五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复习检测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3、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4、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5、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6、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7、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8、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读六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读七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读第8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读第9、10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读第11、12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读13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立武王布为淮南王。
读14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当堂回顾
1、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3、欲止宫休舍
4、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5、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6、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7、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8、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9、沛公然其计,从之
10、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11、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12、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1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14、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
15、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16、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
17、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18、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复习检测
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2、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4、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5、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6、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7、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8、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读15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读16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读17、18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读19段解释红体字意思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
当堂检测
1、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2、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3、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
4、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5、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7、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
8、游子悲故乡
9、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10、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11、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12、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13、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14、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综合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因:(1)因家沛焉 (2)因敬重之,引入坐 (3)高祖因狎侮诸客 (4)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相:(1)吕公者,好相人 (2)无如季相
(3)其在卫者,相中山
固:(1)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2)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引:(1)因重敬之,引入坐 (2)沛公引兵西
(3)相如引车避匿(4)左右欲引相如去
解:(1)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 )
(2)项羽解而东归( ) (3)庖丁解牛( )
则:(1)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 )
(2)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3)则学者至今则之( )
以:(1)乃以秦王属吏 ( ) (2)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
(3)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 )
(4)啖以利 ( ) (5)可以有大功 ( )
(6)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
然:(1)然恐,不敢不服耳 ( ) (2)不然,籍何以生此 ( )
(3)喟然太息曰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降章邯
会项伯欲活张良
沛公从百余骑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欲约分王关中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都彭城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夜往见良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高祖竟酒,后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大王起微细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 )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 )
此三者,皆人杰也 ( )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
遇彭越(于)昌邑 ( )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 )
系颈以组( )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
诸将过此者多( )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 )
4.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张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人解,因大破之。
1、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2、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3、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4、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6、
当堂检测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
2、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 )
3、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
4、昌邑未拔 ( )
5、摄衣谢之,延上坐 ( )
6、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 )
7、乃以秦王属吏( )
1.大泽之陂( )
2.已而有身( )
3.高祖每酤留饮( )
4.怪之( )
5.及见怪( )
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
7.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
8.高祖常繇咸阳( )
9.大丈夫当如此也( )
10.因家沛焉( )
11.坐之堂下( )
12.无所诎( )
13.公始常欲奇此女( )
1.沛公引兵西( )
2.西过高阳( )
3.可四千余人( )
4.昌邑未拔( )
5.降章邯( )
6.秦军解( )
7.系颈以组( )
8.还军霸上( )
9.先入关者王之( )
10.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
3.沛公然其计( )
4.令项伯欲活张良( )
5.沛公从百余骑( )
6、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 )
7、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8、因以文谕项羽
9、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10、乃以秦王属吏
11、啖以利,因袭攻武关
12、欲止宫休舍
13、足下必欲诛无道秦
翻译句子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
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没有不安的感觉。
郦食其负责看管城门,他说:“各路经过此地的各路将领很多,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
又凭借着张良终于夺取了韩国的轘辕山关口险道。
1、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2、有功者害之
3、运筹策帷帐之中
4、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5、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
6、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
7、游子悲故乡
8、道旧故为笑乐
9、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10、张饮三日
隐瞒,欺骗
嫉恨
古代记数、计算的工具
联合
敬酒献物,祝人长寿
挑选
思念
谈论
使-----空,指全体出动
设置帐幕饮宴
1、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于
刘邦
计谋,策划
文言知识之实词、句式
所: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48页第三段第三行)
2、所降下者因以予之。(48页倒数第五行)
思考:文中还有几句出现了“所”字,找一找,
分析一下用法。
以: 1、所降下者因以予之。(48页倒数第五行)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49页中间划线句子)
3、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50页第一行)
4、其以沛为朕汤沐邑。(50页第二行)
5、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50页倒数第四行)
“所以”连用,表原因
“所”字结构
介词,把
动词,认为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连词,因为
文言知识之虚词
1、始大人常以臣为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49页中间划线句子)
2、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50页最后几句)
当初父亲常以为我没有出息,不能经营产业,不如刘仲勤奋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沛县父老兄弟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一并免除丰县的赋税徭役,跟沛县一样。
特别提醒:一定注意前后文的关联以及词语的语境义。
文言知识之翻译
深入探讨
文中的细节描写,
尤其是“高祖还归”至“泣数行下”
一片段中的汉高祖刘邦的形象及心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1、杨雄走之白马
2、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
太公之徒
1、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高祖因狎侮诸客
3、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4、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到
定语后置标志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代词,这些
副词,于是,就
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凭借
动词,沿袭
之
因
达标训练
不虚美 不隐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善于用人,驭人
忧患意识,眼光长远
戏弄其父,对丰县的睚眦必报,可见其灵魂的渺小与鄙陋。
一个人可以改变历史,可以创造历史,也可以成为一部历史。所以,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关照历史,反观现实,展望未来,历史为我们擦亮了智慧的眼睛。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史记》就是司马迁蘸着自己的血泪写就的不朽著作。时光流转,两千年弹指一瞬,时光虽逝,但是,文字中的历史没有老去,带给我们的思考永远让我们在感悟中沉淀思想,升华境界。
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汉高祖刘邦
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 项羽
目标执着,毫不气馁
做事果断,足智多谋
胸怀远大,自知知人
善纳谏言,知人善任
仁而爱人,体恤民情
应时而动,随时变通
好酒及色
老谋深算
歹毒奸诈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英勇神武,气吞山河
重情重义,知耻有勇
活出尊严,直面死亡
坚持原则,重信重义
侠骨柔肠,快意恩仇
妇人之仁
刚愎自用
意气用事《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决学生的文言知识疑问,疏通文意理解的障碍。
2、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结合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要有观点概括,有文本分析,做到有理有据)3.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给人物作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写)一、导入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其文直,其事核”,就是说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我们的选修课本就把“不虚美,不隐恶”定位为了《史记》的史家传统,并且作为本单元板块的主题,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来探讨这一主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文章《高祖本纪》,借以感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二、指导选修教材学习选修教材,目的在于拓展大家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精神,从而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因而,选修课本的学习,就不能像原先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一样由老师领着大家逐字逐句地精讲精析了,老师仅仅帮大家克服阅读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障碍,主要是大家读,大家谈,大家讨论分析。
三、明确学习目标1、解决文言知识疑问,疏通文意理解的障碍。2、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四、解决文言知识疑问1、课堂:学生提问——(学生作答)——教师点拨。2、课外:整理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特殊文言句式,尤其是陌生字词(音、义)等,准备好下节课我们以提问检查的方式来处理。五、赏析刘邦人物形象1、速读课文,边读边在文本旁做批注。2、结合文本,讨论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总结: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有着非常强的政治才干。(一)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但他率先入关后,却接受樊哙、张良之谏而“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这就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他废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安抚民心,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这都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来处理眼前的问题。又比如,高祖衣锦还乡时唱的《大风歌》,除了作为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之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已包含了对于守天下的巨大隐忧,这可以看出他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二)有谋有略,智谋超人。在军事策略上,如课本46页,他表面西归,烧绝栈道,告诉项羽无意与其东争天下,暗中却听韩信之劝“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又如课本47页,他用张良的计策,给韩信、彭越封地,让他们加入自己以合力攻打项羽;他派使者挑拨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归顺自己,率军回头攻打武王黥布,后来又策反黥布也归汉,最后联合刘贾、齐梁各路诸侯大会垓下,共同对付项羽;垓下大战中,他的排兵布阵,他让淮阴侯佯败诱敌,以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包围攻打项羽,以及让士兵四面唱楚歌,瓦解楚军的军心和斗志……这都表明刘邦善于笼络人心、团结内部、分化敌人、壮大自己。又如课本43页,在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趁机偷袭、张设疑兵旗帜等计策,高人一筹,且用得游刃有余。另外,他性格上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见其有谋有略,非同一般。(三)虚心纳谏,善于用人、驭人。课本43页郦食求见时,他先是举止傲慢不恭,不过立刻便采纳了郦生的意见,当众改正过错;43页“乃用张良计”大战蓝田;44页听樊哙、张良谏,不住皇宫还军霸上;46页听韩信之劝“决策东乡,争权天下”;47页“用留侯、陈平计”进兵追项羽,“用张良计”使韩信、彭越联合作战,用淮阴侯之计排兵布阵与项羽大战垓下;48-49页他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一统天下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这些都可见刘邦善于听取谋臣良士的意见,知人善任,这让他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才得以取天下。同时,刘邦还善于驾驭人,就像韩信曾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他能让智勇双全的韩信等大将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而在灭掉项羽之后,接着就夺去了韩信的军权(P48),这都说明他具有非凡的驾驭人的能力。(四)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课本45页“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楚强汉弱时,他随机应变机智地与项伯约为婚姻,在鸿门宴上,对项羽更是恭敬倍至;课本46页,任凭项羽“负约”,改立其为汉王,定都于偏远的南郑……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处于弱势时的屈从。课本47页,在汉强楚弱、大败项羽于垓下之后,对败逃的项羽,他“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处于有利形势时,乘胜追击,不给对手以活路。这说明他能够审时度势,做到能屈能伸。(五)头脑清醒,坚决果断。P45鸿门宴之后,“归,立诛曹无伤”,坚决果断地诛杀告密的叛徒。P48灭掉项羽之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立马夺了韩信的兵权,以防其拥兵自变,免除了萧墙之内的隐患,可见其头脑之清醒,行事之坚决果断。(六)人性弱点:P4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逸恶劳;“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言语刻薄;“好酒及色”,好酒好色;P42到县令家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奸滑无赖;
P49在未央前殿大宴群臣时,他举杯谑父,当众奚落自己的父亲,一副小人得志的洋洋自得样,暴露了其灵魂深处的粗俗鄙陋;P50对于他生长的丰邑,只是因为当初雍齿据丰邑而叛汉投魏的缘故,而不免除当地百姓的徭役赋税,又可见其睚眦必报、心胸狭窄的一面。六、感受“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结合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的认识。
总结:《史记 高祖本纪》塑造了刘邦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刻画了他身上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有谋有略,智谋超人,虚心纳谏,善于用人、驭人,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头脑清醒,坚决果断等政治才干与优点,但又不是虚夸其美,而是恰如其分地以真实的史事来呈现。同时,作者又没有盲目地歌功颂德,把汉代的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的形象,而是如实暴露了他本性中好逸恶劳、好酒好色、奸滑无赖、粗俗鄙陋、睚眦必报等毛病与弱点,还之以凡夫俗子的“人”的本相,做到了不隐讳其恶。也就是说,作者如实叙事,如实写人,还人物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为尊者讳。其次,司马迁不仅做到善恶必书,还在书的过程中“明是非”“寓褒贬”,做到“采善贬恶”,自觉地表明对史事人物的褒贬爱恨,而且做得恰如其分,比如《高祖本纪》中肯定了刘邦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政治才干和开国之功,但也用讥刺的笔调否定了他举杯谑父的粗俗鄙陋,采善贬恶地辨明事非,不虚美,不隐恶。也就是说,司马迁实录的不仅仅是历史与人物,还有自己对历史与人物的公正的褒贬与论断,从而真正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成为后人之鉴。七、拓展延伸
你怎样看待(评价)司马迁给人物作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思考写作)
总结:①司马迁给人物作传没有全盘否定,一味褒扬,也没有全盘否定,一味贬抑,而是恰如其分地用真实而确凿的史事来再现人物的形象,做到了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包括司马迁本人非常赞赏甚至非常敬仰的人物,在《史记》的叙述中,都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可见,司马迁坚守了作为一个史官,一个史家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②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而刘邦正是汉代的开国皇帝,也就是说司马迁在给当朝皇帝的祖辈作传时,仍然美恶分明,秉笔直书。更何况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晚期,正是一个酷吏横行,动不动就罗织罪名、残酷迫害,用严刑苛法来统治的社会。在这种现实下,司马迁仍然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而不做隐讳,可以看出他是具有相当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彰显了一个大丈夫的人格与勇气。③以往的史书,如《春秋》《左传》等,在“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同时,都有意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而司马迁的《史记》,突破了褒贬不及君亲的讳饰藩篱,就像《太史公自序》中说的一样,敢于“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不为贤者讳,开拓了直笔与实录的更高境界,开拓了“真”的更高境界,在史书的创作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八、课堂小结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解决了大家阅读中不理解的疑问,又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重点探讨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总结而言,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有谋有略,智谋超人;虚心纳谏,善于用人、驭人;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头脑清醒,坚决果断……这些政治才干让他从一介布衣逐步建立了汉代的开国伟业。然而其身上也存在好逸恶劳、好酒好色、奸滑无赖、粗俗鄙陋、睚眦必报等毛病与弱点。司马迁能对其善恶必书,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坚守了作为一个史家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尤其在酷吏横行、严刑苛法的汉武帝晚期更是难能可贵的,彰显了他作为史官的人格与勇气,也开拓了史书创作的更高境界。
九、布置作业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对比阅读《项羽本纪》,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等我们学完这两课之后,组织一个辩论赛,辩论“刘邦与项羽,谁是英雄?”大家可以在我们学习这两课的过程中,就一边思考准备你的辩论发言稿。
教学反思 (点击出现/隐藏)
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本应在“拓展延伸”环节,设想通过不断的引发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形成属于自己的感悟与思想,以思考的深度作为课堂的亮点。但本节课最大的失误,使得设想的亮点没有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最大的失误在于课堂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不够,没有及时地刹住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到下一个环节,以致于预设的亮点环节根本就没有了时间。反思中发现,也许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给学生点明几个重点段落,会更有针对性,会使此环节更为紧凑一些,从而缩短此环节的时间,为后面学生的深入思考留出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