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的
1、了解李广的性格特征以及坎坷遭遇;
2、领会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恰当地选材、详略得当地叙述的特点。
4、实录精神。
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
的爱国名将,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广一生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
李广简介
读说结合疏通文意
前置性补偿练习
一、 字音
秩序 骁勇 口讷 方枘圆凿 数奇之命 苦心孤诣 愠怒 对簿公堂 迁徙 怙恶不悛 谚语 塞外 堵塞 敷衍塞责
二、字形
赎罪 渎职 穷兵黩武 舐犊情深 买椟还珠
前置性补偿练习
三、名句积累
1、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桃李不言, 。
3、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四、实词积累(揣摩语境,准确解释)
1、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 单于素闻广贤
3、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4、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5、 居无何,匈奴入上辽西太守
6、 急诣部,如书
7、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8、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9、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0、无老壮皆为垂涕
五、虚词积累(揣摩语境,准确解释)
1、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今如此以百骑走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2、……因推堕儿,取其弓
因引而入塞
3、……乃自以精兵走之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今乃一得当单于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广家世世受射
受:同“授”,传授,这里是学习的意思。
(2)诸将多中首虏率
率:同“律”,指军令。
(3)广为圜阵外向
圜:通“圆”,圆形。
(4)胡虏益解
解:通“懈”,这里指进攻的势头有所减弱。
(5)汉军罢,弗能追
罢:通“疲”,疲惫。
(6)军亡导,或失道
亡:通“无”,没有;或:通“惑”,迷失。
(7)南绝幕
幕:通“漠”,沙漠。
二、重点词语
(1)单于素闻广贤
素:向来
(2)胡骑得广
骑:骑兵
(3)睨其旁一胡儿骑善马
善:好
(4)鞭马南驰数十里
鞭:用鞭打
(5)度不中不发
度:推测
(6)会日暮
会:碰上
(7)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且:将要
(8)东道少回远,其势不屯行
少:稍稍 屯:驻扎
(9)今乃得一当单于
当:抵挡,这里指对抗
(10)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阴:私下,暗地里
(11)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谢:辞谢,告辞
(12)南绝幕,遇前将军
绝:横渡
(13)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遗:送
(14)无老壮皆为垂涕
无:无论
三、一词多义
(1)数:非在数十步之内( )
广数自请行( )
以为李广老,数奇( )
(2)得:今乃得一当单于( )
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
(3)将:诸将多中首虏率( )
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
(4)没:中石没镞( )
是时广军几没( )
(5)见:见敌急,度不中不发( )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
(6)辞:固自辞于大将军( )
口不能道辞( )
几
屡次
命运的定数
得到
俘获
名词,将领
率领,带领
陷入
覆灭
看见
拜见
不接受
言辞
(7)罢:汉军罢,弗能追 ( )
是时广军几没 ,罢归 ( )
(8)益:胡虏益解 ( )
曾益其所不能 ( )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
(9)固:固自辞于大将军 (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人固有一死( )
(1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乃自以精兵走之( )
通“疲”,疲惫
停止
渐渐
增加
更加
坚决,坚持
固执,专一
巩固
本来
疾行,即跑
逃跑
奔向,趋附
四、特殊句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2)其李将军之谓也:
(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思考:李广领兵打仗有什么特点?
1、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2、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以大智大勇跟敌人对抗到底。
3、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老当益壮,主动请战。
李广的英雄形象
一、智勇双全、勇敢机智、胆识过人、精于骑射、武艺超群。
二、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宽缓不苛。
三、终身不遇,白首未封,却依然转战疆场为国尽忠。
与李广有关的诗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燕歌行
高适
君不见,
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艺术特点
一、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1、概括叙述
2、侧面描述
3、正面刻画
4、细节描写
二、组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汉代的封爵制度
一、诸侯不得参与政事,唯得衣食 租税
二、非皇子不王
三、非功不侯
四、无子国除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满含悲愤之情塑造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排挤人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
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悲剧英雄
英雄
读一读—雁门出击战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读一读— 垓下之战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神射手
大力士
有胆识
有气魄
有威名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
悲剧英雄
悲剧
收官之战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卫青逼迫说
收官之战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皇帝数奇说
司马迁认为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
武帝任人唯亲
卫青假公济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缺乏战略意识:勇士乎?将才乎?
缺乏政治意识:政客乎?英雄乎?
你认为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请总结。
不虚美 不隐恶
你觉得《李将军列传》放在《史记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专题合适吗?
比较司马迁对李广与项羽的总结性评价,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史家笔法与文学笔法
其实李广的一生并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他之所以能在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讴歌赞颂,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立了传的缘故。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杰出将领的悲剧形象,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现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 —— 韩兆琦
司马迁对李广的情感倾向
痛其立功不得封侯;
惜其有才不得施展;
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司马迁忍耻苟活,发愤著述,一腔心思、满腹牢骚都贯穿书中。由于史家的素质和个人的遭际,他对刘汉王朝有许多不满和怨忿,故而《史记》中时时可见强烈个人色彩的撰述和评判。他同情失败的英雄,放逐的臣子,带悲剧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 与 李广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 愈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清]王国维
太史公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是以借此奇
事而发为奇文。
——[清]李景星《四史评议《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 了解《史记》“贵乎真”的史家传统。
4、 了解李广,并探讨李广的个性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了解作者对李广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字词整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对于李广大家不陌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那么李广究竟有什么事迹?
二、 文章第1-2节字词梳理。
李将军广者, 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叫做】李信,秦时为将,逐得【追获】燕太子丹者【的人】也。故【故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传授】射【剑法】。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大规模】入萧关,广以【凭借】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从军击胡,用【因为】善骑射,杀首虏【敌人的首级】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是】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官吏的俸禄】八百石。尝【常常】从【跟随】行【从行】,有所【有……的事情】冲陷折关【冲锋陷阵破关】及格【攻击】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假如】令【让】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难道】足道哉!”
匈奴大【大规模】入上郡,天子使【派遣】中贵人从【跟随】广勒习【部署训练】兵击匈奴。中贵人将【带领】骑数十纵【放马奔驰】,见匈奴三人,与(之)战。三人还【转身】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将要】尽。中贵人走【逃】广【到李广处】。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于是】遂【就】从【带领】百骑往【去】驰【追】三人。三人亡【丢】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亲自】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布阵】。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驰马】还【往回】走【逃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现在如果】如此以【凭借】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杀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是】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上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约数,几乎】,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假使,如果】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认为】走【逃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来】坚【坚持】其【他们的】意【想法】。”于是胡骑遂【最终】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监护】其【他们的】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奔跑】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放】马卧。是时会【逢】暮【傍晚】,胡兵终怪【意动,认为奇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半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天刚亮时】,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接应】。
三、 文章1-2节内容梳理。
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①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
②孝文帝时因杀虏多,提为中郎。
③景帝时,“李广解鞍惑胡骑”。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④但生不逢时。
四、 文章3-7节字词梳理。
后汉以【用】马邑城诱单于,使【派】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属于某人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凭借】卫尉为【担任】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擒拿】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送达】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放置】广两马间,络【用网】而【修饰】盛chéng卧广。行十余里,广详【装】死,睨【斜看】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霎时】腾【腾跃】而上胡儿马,因【趁机】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遇到】其余【残余】军,因【于是】引【带领】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几百追捕的匈奴追赶他】,广行取【边跑边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交执法官审问】广吏。吏当dāng【判决】广所失【损失】亡【伤亡】多,为虏所生得,当【判决】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居家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带领】一骑出,从【带领】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何况】乃【是】故也!”止【喝令停止】广宿【留宿】(于)亭下。居无何【过了一段时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在这时】天子乃召【召见】拜【任命】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随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躲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射中】石没【没入】镞【箭头】,视之石也。因【于是】复【又】更【再】射之,终【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到】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最红】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就】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共享】之【他】。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始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体格高大】,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说话迟钝,话语很少】,与人居【闲居时候】则画地为军陈【军阵】,射阔狭以饮【比赛射的远近来喝酒】。专以射为戏【消遣】,竟死【一直到死】。广之将【带领】兵,(水喝粮食)乏【缺乏】绝【断绝】之处【环境】,见水,士卒不尽【全部】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宽松】不苛【苛刻】,士以此【因此】爱【爱戴】乐(于)为用。其射,见敌【敌情】急【危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估计】不中不发,发即【就】应弦而倒。用此【因为这个】,其将【带】兵数困辱【吃亏受辱】,其射猛兽亦(自己)为所【被】伤云【语助词】。
第二课时
一、 文章3-7节内容梳理。
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
家居蓝田“射猎”;
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
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
还用“广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7)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3、看第4段末,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文章8-11节字词梳理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多次】自【亲自】请【请求】行【随行】,天子以为老,弗许【答应】;良久【过了很久】乃【才】许【答应】之,以【任命】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不久】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已经】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就】自以【率领】精兵走【疾走】之,而【转折】令广并【合并】于右将军军,出【从…出击】东道。东道少【稍】回【迂回】远,而大军行【行之处】水草少,其势不【不适合】屯行【屯结行走】。广自请曰:“臣部【军队编制】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却】徙【改变】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从小】而与匈奴战,今乃【才】一得【得到】当【直面】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当先于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嘱咐】,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让】当【直面】单于,恐不得【得到】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刚刚】失侯【侯爵】,为中将军从【跟随】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抵抗】单于,故徙【调动】前将军广。广时【当时】知之,固【坚决】自辞(徙并)【自己辞决合并】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写信】与广之【到】莫府【幕府】,曰:“急【赶紧】诣【到】部【军部】,如书【如文书所说的】。”广不谢【辞别】大将军而起行【启程】,意【心中】甚【很】愠怒而就【来到】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逃】导【向导】,或【惑,迷失】失道,后(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抓获】而还【返回】。南绝【横渡】幕【沙漠】,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自己的军队】。大将军使【派】长史持糒醪【酒食】遗【送给】广,因【顺便】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迷路后的情况】。广未对【回答】,大将军使长史急责【责令】广之【到】幕府对簿【听审受质】。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是】我自失道。吾今【现在】自上簿【听审】。”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出征】接【交战】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调派】广部行【走】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全】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交给执法官吏】,当【判决】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传【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也去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其【大概】李将军之谓【说】也?余睹李将军悛悛【诚恳的样子】如鄙人【乡下人】,口不能道辞【不善言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哀伤到极点】。彼【他】其【那】忠实心诚【确实】信于【被】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树下自然被人们踩出一条小路】”。此言【言语】虽小【小事】,可以谕【比喻】大也。
三、研读文章8-11节。
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 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 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 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见第9段画横线处)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四、主人物形象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李广有如下优点: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文中通过李广的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这位名将的英武风姿。文中还通过他追射雕者遭遇匈奴大队时的勇敢沉着,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在战场上,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极为难得的优秀品德。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们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
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
五、李广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 :
1、 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俗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
2、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透过“太史公叙广得意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本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李广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研究一下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
李广形象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李广本人由于英勇杀敌、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