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史记》选读
六国年表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荣
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大家论“表”
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按《礼》有表记”;
郑玄 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马贞《史记索隐·三代世表》);
刘知几曰:“表以谱列年爵”(《史通》卷二);
郑樵曰:“表以正历”(《通志·总序》);
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六);
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读史记十表》);
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本源冠冕。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积人多,则传载必不能备。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列眉,画事迹于指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史记评注》卷三)……
概而言之,“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系统、简明地表述历史事件,可与纪、传、书、志等史体参照互补。
大家论“表”
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对“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创立的表“无用” ……未见其宜。何则?……观马迁《史记》则不然。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史通》卷三);
还有一种看法则可以郑樵为代表,认为“表”是史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史记》一书,功在十表”。顾炎武也很重视“表”:“凡列侯将相、王公九卿,其功名表著者既系之以传,此外大臣无积劳亦无显过,传之不可胜书,而姓名爵里存没盛衰之迹要不容以遽泯,则于表乎载之。又其功罪事实,传中有未悉备者,亦于表乎载之。年经月纬,一览瞭如” (《日知录》卷二六)。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解读《六国年表.序》
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
读表方法一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六国年表》学案设计
学习重点:
1. 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 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
3. 掌握读表的方法,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课前要求: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充分预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史记》“表”的体例;“表序”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中流露的作者历史观。
学习过程:
一、解题:
1.“表”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2.《史记》中“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3.《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二、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
学者牵于所闻 牵: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
西方,物之成孰。 孰:
2、文言虚词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 。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 。
余于是因《秦记》, 因: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 。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 。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 。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 。
传曰:“法后王。” 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 。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三、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
指导: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译文:
指导: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译文:
指导: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四、疑难追踪探究(学生了解即可)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明确: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明确:
五、完成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