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4 14:49:04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生存的争取》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曾这样说过: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渡过呢?因此,鸾凤飞舞,桃李争妍,生命为此也就丰富多彩起来。
一、高处不胜寒
那屹立于高山巅上几千年的傲松,却始终奋进,所谓“高处不胜寒”,严松不怕风霜的洗礼,傲然独立,扎根于碎石之间却能站直身板,生命的高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洒脱不羁,“手”可摘星辰”我为之佩服。
正如前人所说:逆境出人才。高山的植物为何一味追求寒冷?生物学家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这是一种生存的技巧。给生存一点勇气就要去不断地争取。高山上的雪莲,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勇气,“尽态极妍”是它不懈地追求目标,生存为之伟岸而美丽。
二、卧薪尝胆
生存就那么甜美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生命的过程需要甜蜜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雨露霜洗,温室中的花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知道胆的味道,“大道出陷阱,逆境变通途,”在生命的每一刻,都必须具备一套生存的本领,谁知风吹浪打,沧海横流不期而至?所以,在生存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卧薪尝胆,生命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三、做一朵蒲公英
给生存一个风帆,让我去周游世界。让我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让我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给生命一个飞跃,让我体会生存的伟大。这些,都要靠生存来完成。
……
要做生命中的一个佼佼者,就要学会一套过硬的生存本领。生存的争取,需要每一个生命不懈的努力,多少人为了生命而不惜人性,而又有多少人为了国家、人民又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争取生存,你就要做得光荣、深刻、突出。
生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这花朵怎样才能变得绚丽多姿呢?生存的争取,会使这花朵更绚丽,更迷人。
珍惜生命,争取生存。
[评语]
生命的姿态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洒脱不羁”,或者“尽态极妍”,或者“沧海横流”,或者“体会伟大”,归而为一就是“珍惜生命,争取生存”。放得开,收得拢,深得散文之味。至于精彩引言,便是一江春水上荡漾着桃花了。
《改变自己 充满希望》
俗话说:“逆境出人才!”当你所处的环境与你的学习、生活乃至生命发生抵触时,它便成了阻碍你前进的逆境。
达尔文先生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能指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又不是以某种生物的需要而可以改变的。既然不可以左右自然,为了生存,当然应该改变自己了。
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有时是坎坷、艰难的。给自己一份信心,让内心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适应逆境的人才。
改变自己,充满希望——这就是生存哲学。
一片树林中,总有几颗长得较高的树木;一群幼鸟中,总有几只长得较健壮的;一片花丛中,总有几朵开得较艳。它们是“人才”,它们是自己同胞中的优胜者。因为:长得健壮的鸟儿在“强者胜”的逆境中才得以生存,开得艳的花朵在众多的漂亮姐妹中,才得以脱颖而出,博得人们更多的赞叹。
当力能拔山的项羽对四面楚歌的困境时,他不懂得改变自己,只知“天下亡我,非用兵之罪”,最后以乌江自刎为历史写下了又一令人悲叹的篇章。
与项羽相对立的是刘邦,他懂得及时改变自己,及时让自己变得让人更信任他,更甘愿为他效力。鸿门宴上,他那谦卑的态度让项羽深信不疑;他对智者陈平的任用……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项羽的重重包围、重重打击下顽强的生存下来,成就了历史上的又一霸业。
有一个朋友,他总是失败,但他总对自己说:“站起来,明天会成功的”。就是这样的执着,就是这样充满希望,最后使他终于与成功牵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改变自己,充满希望,让自己凌驾于逆境之上,驱使自己的生命之舟向成功开进,让自己成为逆境中的人才!这就是生命哲学。
[评语]
逆境是偶然,“改变自己,充满希望”是生存之必然。自逆境入而凌于逆境之上,文章本身就是一首生存之歌。从达尔文到刘邦、项羽,从自然的植物到社会的人,寓丰富想象于平淡朴素的思路之中。
吕小军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统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统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 526500余字。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 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多万字。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2、在了解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它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原序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的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
使易得其端绪也。
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
先后之义也。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学习自序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因为这篇自序其实就是司马迁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落实第一节字词:
一、字音
颛顼
南正重
zhuān xū
chóng
二、文言实词
司天:
绍:
典:
序:
守:
去:
适:
奔:
至于:
掌管
继承
掌管
主管
职守
离开
到…去
逃亡
一直到
司,典,序:三词皆可解释为―――掌管;
绍:
继承
分析§1内容,理清家世谱系。
明确: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落实第二、三节字词:
一、字音
传剑论显
蒯聩

chuán
Kuǎi kuì
jìn
二、文言实词
或在卫
遂拔
坑赵长平军
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
市长:
有的
占领
坑杀,活埋
巡行,攻占
一齐封王
掌管市场的官吏
王卬于殷
(wàng)封王
文本研习:
1.1-3节写的是什么内容,其目的是什么?
内容:追祖溯源,屈原也曾这样做过,他们
的目的是一样的,即标示为古代名贤之后
以自重,激发志气,这是古人树立自信心
的必要条件。司马迁在这里强调司马氏为
史官世家的目的,标明写作史记是家族赋
予的使命。
颛顼时——司天 司地
唐虞时——复典
夏商时——世序天地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官
楚汉时——司马卬为殷王
汉朝 ——司马无泽为市长
  司马喜为五大夫
   司马谈为太史
2.根据作者的自叙家世谱系的内容把他列成一个谱系图,并进一步明确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本部分写作意图: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落实第四节字词:
一、正音
会稽
邹、峄

邛、笮
二、文言实词
耕牧河山之阳
古文
窥九疑
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笮、昆明
kuài
Zōu yì

Qióng zé
黄河;龙门山;山之南河之北
: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
:寻览
泛舟
渡过
研讨学问
奉命;出使;向西
向南;巡行,巡视
三.问题探讨
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其作用是什么?
生龙门
耕牧
诵古文
壮游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地杰人灵
---司马迁的特殊修养
---聪明绝伦
---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
   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
---对西南少数民族风 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段内容:
十岁诵文、二十漫游、奉使巡视
写本段的作用:
说明司马迁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这就为《史记》的撰写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作文标题
1. 《只为享受那阳光》
2. 《在人生低谷涅槃》
3. 《走了这么久,你累了没有 》
4. 《不给阳光,我也灿烂》
5. 《用生命去追寻》
6. 《心若在,梦就在》
7. 《让生命更坚韧》
8. 《心会随梦一起飞》
●《我追求,我生存》
●《调整自我,笑对生活》
●《用汗水描绘你的生命》
●《笑傲暴风雪》
●《让困难为生命导航》
●《一方净土自己拓》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三.翻译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也,
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况且孝道从奉养双亲开始,继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到
处世为人上。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四.问题探讨
(1)第5节内容中哪些地方写得很感人?为什么?
“执手而泣”和“俯首流涕”。一是因为未能亲临封禅大典,
二是未能完成的毕生心愿。司马迁的流泪不仅仅是感动,
更多的是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的情景。
司马谈在怎样的情况下嘱托司马迁修史?
作为太史公的他竟然未能参与汉朝天子首次举行的封禅大典,他感到这是奇耻大辱,因而愤懑欲死。
司马谈临终嘱托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三层:①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
②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③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司马迁的反应如何?
司马迁深知父命的分量,低头流泪庄重承诺:完成父亲遗志,决不缺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本段所述内容:
继承父职,收集材料,为写史作准备。
参与制定并完成历法。
这两件事与写作《史记》有何联系?
前者为《史记》的完成提供了材料方面的便利;后者为《史记》内容丰富作了准备。
《在人生的低谷涅槃》
树根深扎于坚硬的泥土,树冠就越挺拔向上;苔藓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也有青春奋斗的痕迹。
在人生的低谷涅槃,勇于挑战失败,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多一次,就是成功。
王楠,一个永不言败的人,在人生的低谷里如浴火的凤凰般,勇敢地冲出烈焰,重拾那份坦然与傲视一切的大气。奥运会上的失败,给了王楠一个天大的打击,一个永世的耻辱。面对国人的诟骂,她也曾留下委屈的泪水,但她不服输性 格永远支持着她,让她敢于面对生命的挑战,她把这份挑战看作是生命的馈赠,磨砺着她走走向成熟。她没有输,至少在信念上,在勇气上。她凭着她的坚忍与顽强,最终赢回了那份王者之风。
在人生的低谷涅槃,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能锻炼出超人的智慧。
原一平,在艰难困苦中,敢于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他曾说,有时候,迫切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环境,而是你自己。原一平,正是凭着他的努力,由一个屡次失败的推销员,一跃成为日本有名的推销大师。他不胜其烦地聆听别人对他的批评,他夜以继日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趋于完美,甚至对照镜子,练出了上百种笑容,被人称作是“练出值百万笑容的人”。
人生有低谷也有坦途。炼狱虽苦,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坦途顺畅,却未必人人都能自由驰骋。
金大中,一个感激苦难的人,对苦难有着更深的体会。他的三个儿子,在长期的逃亡与颠沛流离中,曾经创下了辉煌的业绩。然而当他们的地位巩固时、处境优越时,他们却堕落了,一个个由于贪污腐化锒铛入狱,这是讽刺,也是警醒。
泥泞留痕,更需要在泥泞中点亮心灯。鉴真曾不满于做一个苦行僧,直到一天他的师父点亮了他的心灯,同时也照亮了无数迷茫中的人们前行的路。他说:“平坦而坚硬的土地上不会留下走过的痕迹,而泥泞的土地上却很轻易便留下了行走者的脚印。”
那是一种印证,对苦难,对成长,对栉风沐雨中的人行走价值的印证,是泥泞对于生命的赠礼。
水,一路逶迤,最终会汇入浩淼;雨,自九天抖落,最终降落沃土。松柏,挺拔苍翠,是对严寒的无声抗争;鹰鹫,笑傲苍穹,是对风雨的坦然面对。
人在人生的低谷里涅槃,是一种动人的哲学。它让困境中的人生,感激苦难,获得重生。
精彩段落(一)(材料)
您做为楚国要员出外应对诸候,与王图议国事,楚王最信任你。而为何只为一个小小的谗言而就被楚王疏远了呢?我看其中定有你的问题:其一,楚王与你最铁,楚之同姓也,因此,他一定最偏爱于你,绝不会只因一名谗言而将你疏远;其二、你应以国家大局为重,暂且委屈一下也是理所当然,言有“天将大任于斯臣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道理您是知道的;其三,我要说生存的问题,你满腹经纶,不可能连一点为人处世之道也全然不明吧!树大而招风这是自然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时受一些嫉妒、污蔑也是在所难免,只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会生存。
精彩段落(二)
然而,在生命的天空中,我却目睹了生命的脆弱。
当温森特·梵高先生创造出金黄色的向日葵时,却不被世人理解。他没有勇气站立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端起了手枪。我问他“生命是什么?”他摇摇头,随即惊飞了一树的小鸟。
当老舍先生为人民创造了无数优美的文字时,他却遭受了人生的一次打击。他厌弃了这个世界。于是他走向了湖边。我问他“生命是什么?”他摇摇头,随即打破了一湖的宁静。
他们没能够编织成最美的生命云翳,生命就悄悄陨落了。如果他们能在逆境中站立,能在嘈杂的人世间把头颅高高地昂起,也许他们的生命弧线会更美。
1、生命,没有丑陋与美丽之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大自然的安排巧夺天工。你的失或许就是得,你的忧伤或许就是你的快乐…… 虽然那在风雨中凋残的花永不能结成正果。
2、泉水:“我的生存哲学是‘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有人赞成我是历史的镜子,照好人也照歹人,然我内心只蓄清冽和甘甜。我有我的宁静,因此承认‘ 月色入潭水无痕’;我有我的气量,因此承纳 ‘清泉石上流’;我有我的爱意,因此不惜吝啬‘ 泉眼无声惜细流’……”
3、人生一世,在一滴秋露里凝望他的哲学,在一朵花里看到迷人的微笑,在一芥草丛看出生机,在一座楼前看到另一种陌生和执着痴迷,在一缕阳光里看出生活的七彩斑斓…… 将不忹此生!
不要因错过太阳而流泪,你头顶还有星光满天!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迁在本段文字中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一个目的,请指出来。
接续孔子。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落实7、8节字词
一、正音
司寇



kòu
yōng
shì
cuàn
二、文言实词
小子何敢让焉
绍明世
诸侯害之
大夫壅之
以为天下仪表
辨人事之纪
我欲载之空言
别嫌疑
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
补敝起废
礼经纪人伦
辞让,推辞
继承
嫉害
阻塞
标准
:法度,准则
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
分清
: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惩罚
尊崇;鄙夷
使动,使……恢复
偏颇之事;废弛之事
规范
拨乱世反之正
其指数千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
故有国者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其实皆以为善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君不君则犯
则受而弗敢辞
使……返

要旨
逃跑
当权
常;合适
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蒙受,遭受
被臣下所干犯
推卸
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类比,突出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司马迁对《春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其目的何在?
表明自己创作《史记》是效仿《春秋》,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的自我评价,同时提醒人们注意《史记》的作用。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落实9、10节字词
垂空文以断礼义
万事既具
咸各序其宜
礼乐作焉
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
易服色
重译款塞
堕:
余所谓述故事
整齐其世传
流传;文章著作
已经
都;依次序排列
兴起;兼词
名词作动词,歌颂
褒奖;好人;斥退;坏人
更改
重译,辗转翻译;叩
同“隳”,毁
历史旧事
整理,归纳
(3)结合第9节内容,思考:壶遂第二处发问包含了
怎样的内容?
壶遂在这里是在委婉地向司马迁提出警告,效法
《春秋》著书就是把今天的太平盛世当作乱世,这
不能不触犯时忌,这从下文中司马迁的激动惶恐
的应答的话可以看出 。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
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
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小结7-10节内容
司马迁答壶遂的问话,实质是具体地阐述创作
《史记》的主旨,即效法《春秋》述史,
采善贬恶,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的原
则,并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同时颂扬大汉
威德。
作者在与壶遂的答问当中表明了《史记》应该表现的主旨,并开始了充分的准备。然而让作者始料不及的却飞来了一场横祸。这场横祸几乎把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彻底摧毁。在壮烈地死和屈辱地生的选择上,作者做出了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活着,其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落实第11节字词
于是论次其文
幽于缧绁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整理,编排
囚禁;监狱
深思

隐奥而言辞简约
发泄愤懑
最终
学习文章第11节
1. 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
埋怨、愤怒、绝望、痛苦
2.“退而深惟”的内容与《报任安书》的第四节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内容相似,谁能说说它的作用?
榜样作用,精神源泉,靠立言而名垂后世
落实第12,13节字词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秦拨去古文
萧何次律令
则文学彬彬稍进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既科条之矣
承敝通变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遗风
废弃;古代典籍
编排
文质兼备的儒生;逐渐
没有;全
沿袭;通“缵”(zuǎn),继承
通“网”;通“佚”
讨论研究
大概
已经;对史事科分条例,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顺应;衰败
辅佐.拂,同“弼”,辅助
俟后世圣人君子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整齐百家杂语
厥协《六经》异传
以拾遗补艺
扶义俶傥
以义自持;同“倜傥”,卓越 洒脱,不拘于俗
儒家六艺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各种著作
整理,归纳
期待
结束
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一)是叙述《史记》写作的背景;
(二)是介绍《史记》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三)是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师,
   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见
补充:由于司马迁遭受腐刑,创作《史记》时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情已经有了变化,他不
得不用新的眼光对历史和现今的人物善恶美丑
作新的审视,对在所谓圣光笼罩下的粗陋、专
横、狭隘的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那些勾
心斗角、尔虞我诈、谀上欺下的官吏给予了辛
辣的嘲讽,对中下层的人物给予了一定同情和
一定的历史地位,所以《史记》写成以后并没
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一度时期被束之高阁。
司马迁在临死之前把留在家中的副本传其婿杨
敞,杨敞传其子杨恽,杨恽选择了适当的时候
让《史记》终于走进人们的生活。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故重黎世序天地。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而徇朝歌。
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太史公仍父子相继纂其职。 
继承  掌管
理,主管
巡行,攻占
巡行,巡视
蒙受,遭受
沿袭
年十岁则诵古文。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则学者至今则之。
明主忠臣死义之士。
本《诗》《书》《礼》《乐》之际。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为动)
(名作动)
(名作动)
(形作动)
(使动)
(形作名)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父子相继纂其职。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拨乱世反之正……
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指”通“旨”
“堕”通”隳”
“纂”通“缵”
“拂”通“弼”
“反”通“返”
“豪”通“毫”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集太史公。
王道之大者也。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
故《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判断句
状语后置
被动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舍身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时代的因素
家族的影响
自身的努力
前人的表率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太史公自序》)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自序》)
(史官世家,先人才艺)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太史公自序》)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太史公自序》)
(自幼攻读,青年漫游,在职博览)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太史公自序》)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太史公自序》)
(以孔子为榜样)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自序》)
(以前贤为榜样)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