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家》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赵世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1、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阻拦
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文:同“纹”;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见:同“现”。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倍,通“悖”,背离,违背。离:通“罹”,遭受。
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文,同“纹”。秫:同“鈢”,长针。
2、词类活用:
1、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哀:为动用法,为、、、、、、而哀。
3、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3、一词多义: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
即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与则相同。那就。
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副词,立刻,马上。
立孤与死孰难? 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
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 谁,哪个。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
固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微 尘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地位低下,卑贱。
微言大义 深奥、微妙。
国胡以相恤。 什么。
胡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为什么,怎么。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请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诸将请所之 请教,请示。
乃置酒请之 宴请。
4、文言句式:
1、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战“于“河上,省略句。于河上战,介词结构后置。
2、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判断句句式。
难句翻译:
1、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明确: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2、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明确: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么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从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还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那么您还犹疑什么呢!
3、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
明确: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国君,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
4、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③,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明确: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
5、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
明确: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来已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没有才能,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答,是为了尽我的愚忠。
6、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明确: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制止世俗之见。
7、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明确: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难点探究:
1.《赵世家》被清人李景星称誉为“通篇为长江大河……用笔节节变化,有移步换景之妙”。试以文中“赵氏孤儿”及赵武灵王的有关记述为例,说说本篇体现的“文气疏荡”“极奇肆文字”的艺术特点。
明确:在记述武灵王时,司马迁详尽的记述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的过程,让人物在反复激烈的论辩中,凸现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
而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则以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来体现。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
2.“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时间跨越数十年,本文是怎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详略不同的记述,以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 没有正面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通过前后两次占卜来暗示凶吉,交待矛盾冲突的激烈。在记叙上,详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如韩厥与屠岸贾的交锋,公孙杵臼和程婴为救孤的商讨。而对人物的具体行动则略写。
视野拓展:
1、文本剖析:
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及不寻常,因而给以充分的肯定。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元代作家纪君祥据此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述,纪君祥怎么可能创作出这部杰出的杂剧来呢!
2、历史材料:
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他敢于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饰习俗,足见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代表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正采取说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胡服骑射初期,赵武灵王攻占了原阳(分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这种在原阳取得经验后,推行全国的办法,保证了改革的最后胜利。
至于赵武灵工的胡服骑射是在赵全国普遍推行,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地的将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是在举国上下军民中普遍实行的。”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更接近历史本身。
赵武灵正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通过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等途径,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赵于东北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并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后,在北方东起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外),向西沿阴山直到高阙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黄河东流处)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并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边地免除了胡骑的侵扰,保护了边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解放内地依附于吏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大边地。
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赵武灵王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当时楚、齐两国已有人效法外,汉代即已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胡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唐代孔颖达在《礼记 曲礼上》疏云:“古人不骑马,故经但记正典无言骑者。今言骑着,当是周末时礼。”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武灵王在以绝对优势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便不再满足于完成最初提出的目标,而是把主攻目标移到中原,以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统一实力的只有秦、赵两家,秦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于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而自号为“主父”。他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为了稳中求胜,赵武灵王冒着很大的危险,化装成使者入秦,窥审秦王态势,侦察关中地形,认真研究袭秦战略。
正当赵主父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政变。由于他在立赵何为王之后,仍在长子赵章与次于赵何谁为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赵为二,封赵何于赵,为赵王,封赵章于代,为代王。正当他犹豫未决之时,政变发生了。据《史记 赵世家》记载;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乱”,先杀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败公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他们害怕主父秋后算帐,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赵主父就是这样在内讧中死去。
赵主父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功过,赵国礼臣上谥号“武灵王”。蔡邕《独断》释云:古代“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含义可谓当时人对主父的评价。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他侧重于军事上的改革,却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酿成了内讧,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代英才。晚清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少数族世为中国患,华夏族与戎狄战争中胜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为历史之光者,仅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四人。他甚至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这虽然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可以说明,赵武灵王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共22张PPT)
1、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2、简要概括赵盾其人其事。(1-3)
3、赵氏是如何被灭族的?(4)
4、赵氏孤儿是如何被救的?(5)
1、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
(担任,主持)
2、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通”拒“,阻拦)
3、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多次)
4、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
(遮挡,保护)
5、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
(臣杀君或子杀父母)
6、赵盾卒 ,子朔嗣
(承袭爵位)
7、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
8、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君子讥讽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没有出国境,返回来也不诛讨逆贼”,所以史官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国君”。
1、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
(同”腰“)
2、已而笑,拊手且歌
(拍)
3、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过错)
4、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
(杀害)
5、韩厥告赵朔趣亡
(同”促“,急速,赶快)
6、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遗憾)
7、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
8、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
1、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为什么)
2、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分娩)
3、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搜查)
6、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假意)
5、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确实)
4、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
(哪一个更--)
6、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
7、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
1、大业之后不遂者为崇
(顺利;作怪)
2、世有立功,未尝绝祀
(断绝祭祀)
3、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依靠)
4、矫以君命,并命群臣
(假托)
5、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祭祀)
6、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
(侍奉)
7、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
8、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求立赵氏的后代了。
9、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10、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1、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
(巡视;到)
2、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
(趁着;做君长;连接)
3、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
(功业)
4、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
(业迹;尽世,全世上)
5、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
(接续)
7、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
做臣子的,受宠时应有明孝悌、知长幼、顺从明理的德操,通达时应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业,这两方面是臣子的本份。
8、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1、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
(至,达到目的)
2、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
(违背)
3、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
(不才;多多进言)
5、逆人之心,而怫学者
(违背)
4、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
(中原地区;聪敏)
6、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治理国家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7、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
1、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
(用来--的)
2、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同“剪”;同“纹”)
3、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
(排斥)
4、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拘捕)
5、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
(依仗)
6、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认为--耻辱)
7、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