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1、体味杜诗含蓄蕴藉的风格。
2、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透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相结合的特点。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注释介绍作者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二、结合注释介绍背景
重阳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气候宜人,景物鲜妍,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览胜。骚人墨客,吟诗作赋,咏赏不绝。这首诗就是杜牧在重阳节,登上池州齐山而写下的一首别具意境的佳作。
与他一起登览的客人就是晚唐著名诗人张祜。张祜比杜牧稍大,两人关系非常友善。他写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是传诵之作,深深寄托怀才不遇情怀;杜牧的仕途坎坷与张祜的怀才不遇,使两人的感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这种感情诗中有所表现。
三、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1、诗意: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青色。
2、“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3、“翠微”一说指“翠微亭”,是诗人登临的地方。二说“翠微”指秋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1、诗意: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2、内涵:“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诗意: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2、内涵: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四、与杜甫《登高》比较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其侧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补充:登高诗思想情感探究: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确:思念亲人
(二)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确: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壮志难酬,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人民疾苦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三)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明确:被贬之苦,思念友人
(四)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吊古伤今
小结:登高抒怀 别有怀抱
不得见用之愁;
思归思乡之情;
贬谪异乡之苦;
忧国忧民之心;
吊古伤今之叹;
功成身退之志;
知音难觅之憾。
五、自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了解诗意』
青山隐隐水迢迢,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秋尽江南草未凋。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
玉人何处教吹箫?
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吹出呜咽悠扬的箫声
『自读探讨』
1、诵读感知大意
2、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整画面,表达真挚的思想和深邃的意境。说说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又是如何营造的?
『参考资料』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首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清人汪士禛谓之“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登山游览,描写秋景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夹叙夹议,抒写心情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慰客自慰,感情变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
教后感(共14张PPT)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九日齐山登高》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相关背景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坐西向东。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小结: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
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小结: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须尽欢”。表面的开心一笑,掩盖着内心的抑郁苦闷。
3、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小结:看来诗人想表达一种旷达的情怀。
4、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
明确: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另: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5、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明确: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总结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①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客:指诗人张祜。张祜年纪长于杜牧,诗名早著,却遭到排抑,未被重用。
②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感慨人生无常而流泪。
问: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明确:蕴涵了怀才不遇之怨。三联全用议论。虽怀才不遇,却不怨天尤人,表现出一片放达傲岸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