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教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送魏万之京》(教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6 10:33:20

文档简介

《送魏万之京》学案
一、诵读诗歌,注音并解释
御苑 砧声 蹉跎
二、翻译
昨夜微霜刚刚度过了黄河来到这里,今天早晨就听见朋友远去时的唱的离别之歌(或:昨夜深秋时节友人已渡过黄河,今天早晨还似乎听见朋友远去时的唱的离别之歌。)
鸿雁的叫声让人不忍心在惆怅中倾听,云雾缭绕的山岭(阻隔了望家的视线),何况自己只是个过客。
潼关城的树色催促着寒意临近,长安城到傍晚砧声非常多。
不要只看见长安是行乐之地,白白地让宝贵时光轻易消磨。
三、完成下面问题。
1、诗歌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四、默写全诗。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深秋送别的画面。(2分)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2、“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2分),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4分)(共22张PPT)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 特色
3、初步了解送别诗鉴赏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后归隐。他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人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作赏析
第一句正面写“别”。
诗人只用“离歌”(《骊歌》,离别之歌)两个字,唤起我们对这段歌词的记忆,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二句点“秋”。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景物的萧条,心情的凄冷,游子旅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让我们联想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境。
首联:
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
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
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先说“今朝别”,再说“昨夜霜”,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其中既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
第二联写别后心情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鸣。雁,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联想。
“云山”句承别“别”。那云遮雾绕的重重峻岭,象征着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第一联,造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
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
颈联宕开写景,景中有情。
雁叫声里,云山过处,京城已在望中。关城、御苑,从空间转换点明游子行程;“树色”、“向晚”从时间顺延写一日行速。“砧上”,捣衣声。秋天了,家家捣练,为征人游子赶制寒衣。
关 城 树 色 催 寒 近
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
由颈联“催寒”、“向晚”的“催”和“向”又表示一种迫促的动作,使人深感岁月如流,时不我待。最后水到渠成,提出慰勉的话:不要沉湎于长安的逸乐生活,空使岁月蹉跎!
尾联
莫 见 长 安 行 乐 处
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联诗有一点歧义,就是初渡河的主语究竟是“游子”呢,还是“微霜”呢?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探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明确: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从语法上看,也都是说得通的。但是诗人更喜欢把抽象的节候形象化、拟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天是怎样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参照李颀《古塞下曲》“春色渡河阳”)
云 霞 出 海 曙,梅 柳 渡 江 春。
明确:梅柳是春季花木,北方还是雪里寻梅,江南却是春意正浓,仿佛是梅花和柳枝带来了春天,所以说梅柳“渡”江送来了春天。用了拟人手法。
赠别类的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
评论家说:“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赠别诗多是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这类诗往往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但是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最后,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推荐诗歌:依依不舍留恋的,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勉励的(情调开朗乐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告白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课堂练习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三、四句中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明确: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安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将本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