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6 10:33:20

文档简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别亦难》
别亦难,别亦难,歌声悠悠,情意绵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2、作者简介(详细介绍见学案)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3、朗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一)首联
1、从诗的形式上来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呢?
内容上:离别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2、分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句中两个“难”字怎样理解?
相见难: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 。
别亦难:痛苦、舍不得。写出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的离别之苦。
3、既然是离别,那是在什么季节呢?
----春末。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春风
4、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5、板书:相见难 别亦难 离别之难
6、这是一首写春末的离别时,那么是谁与谁离别呢? 恋人
(二)颔联
7、恋人相别肯定是舍不得的,因为相见困难所以肯定是要思念着对方的,那么思念到了什么程度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作者写到了“春蚕”、“蜡炬”,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相思好像蚕丝一样至死才尽,思念之泪好像蜡炬一样烧完才干。
双关:“丝”谐音“思” “烛泪”亦是“相思泪”
原意: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颈联
9、刚才我们分析了首联、颔联,感受到了离别之难、相思之苦,下面我们分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离别后,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
“夜吟”一句:担心对方夜里吟诗感觉寒冷。
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风雅的事,为什么会感觉寒冷呢?
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板书:彼此牵挂
(四)尾联
10、这两个人是这样的思念对方,却又不能相见,是不是住的地方相隔很远呢?
不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是仙山,“蓬山”这里指对方住的地方,“无多路”说明不远。
既然不远,为什么不去看对方呢?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诗中没有明说。 (板书:相见难)
既然项艰难,又思念着对方,怎么办呢?
“青鸟传书”
理解典故:
“青鸟”是一位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三、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主要表现了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由于李商隐个人遭遇的不幸,他所吟咏的诗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委婉含蓄。
四、再次齐读《无题》
五、探究:这首诗有内容,为什么又叫“无题”呢?
1、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2、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标以“无题”
六、拓展学习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10多首,有时为了区别,我们就取诗的首句放在后面,再比如下面这首〉《无题》
《无题》 (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七、补充李商隐诗歌资料
1.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7.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8.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第二课时
一、学案讲解
二、背诵默写
《无 题》学案(教师版)
李商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理解把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知识链接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课前预习
1.注音:
云鬓( bìn ) 探看(kān )
2.词语解释
晓镜( 晨起对镜梳妆 ) 云鬓( 美发如云 )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四、品读鉴赏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注: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舍不得的意思。
3. 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用了什么手法?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思想感情?
“丝”和“相思”的“思”是同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拿蜡炬流泪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煎熬。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两句话是作者想象离别之后女主人公晓来对镜梳妆,夜来吟月怀远的情景,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为何会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离别后,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 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
“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共15张PPT)
导入:
李商隐的诗,历来有难解之名,即使如《夜雨寄北》这样有题目的诗,所寄的是谁并未说出,因而人们对诗意可有不同理解,只可确定这是一首异地怀人之作,但他的那些无题诗就不同了,它们究竟讲了些什么,它们是单纯的爱情诗,还是兼有别的意思?全靠读者从诗篇本身来领会了。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朗诵诗歌,听录音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1、全诗的“眼”是哪个字?
提示:“多情自古伤离别”
别。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
“丝”和“相思”的“思”是同音字,泪也因思而落。拿蜡炬流泪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煎熬。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
知识积累
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例如:拿莲子的“莲”代替怜爱的“怜”,拿莲藕的“藕”代替佳偶的 “偶”。南朝民歌《七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挂相思之思。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谐音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别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例子:重病期间,周总理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来对镜梳妆,夜来吟月怀远,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为何会觉“月光寒”?
相关链接: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
“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蓬山原指西王母的住处,为什么作者会说“此去无多路”?
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这是诗人的自我安慰。
又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无题诗中的两大意象群
一类是神仙世界、历史传说中摄取的,例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等。
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中提取的,例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等。
这些意象常常可做多种解释,既可以视为仙境、亦可以喻为道观、又可以象征宫廷,这就是无题诗主旨隐约迷离的原因之一。
思考:有人说此诗为作者的政治寄托,也有人说此诗纯写爱情,你以为呢?(课本P47第3题)
由于是个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对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李商隐的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要人令狐綯,求哀乞怜的。虽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无根据。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的表现手法。
例如,中唐后期的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再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魅力。所以说“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李商隐的诗风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境界,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思谨严,立意高超,深情婉转;
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词藻繁艳;
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征、暗示的修辞技法比比皆是。
李商隐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缺点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比兴寄托等艺术技巧上刻意追求,导致他的诗歌典故堆砌,晦涩难懂,令人费解。过份追求词采华丽,使诗歌思想性削弱,出现华而不实的倾向。不过,他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分量是极为重要的,他本人在我国文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望。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之后的历代诗人,或多或少在诗的风格上都受到他的消极或积极影响。特别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时的爱情曲作家,都不断地向他学习、借鉴。纵观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的独特境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形成了古代诗词婉约派的一大风景。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再次朗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