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塞山怀古》(教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6 10:33:2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唐]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擢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素善诗,晚年尤精,与白居易交往甚密,人称“刘白”,白居易尝以诗推刘禹锡为“诗豪” 。
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1.风俗风情诗
2.咏史怀古诗
《石头城》“ ”
《乌衣巷》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抒愤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沙始到金。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始闻秋风》:“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政治讽刺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落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四)艺术特色
(1)雄豪苍劲的风格
(2)议论精深,刻画熨贴
(3)众体皆备,七言律绝尤佳
(4)善学民歌,情词兼美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濬( ) 幡( ) 荻( )
jùn
fān

石头城: “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石头城的桑变
《西塞山怀古》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诗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东长江南岸)旧时的战垒之上,面对滚滚长江,并没有直接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益州)接东(金陵),贯今通古,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将读者深深吸引。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气”,在晋国大将王濬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转眼间成了历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望风而逃,石头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挂起。“沉”和“出”二字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用得传神精道。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前面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前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这里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总结《西塞山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
2.深入了解刘禹锡怀古诗的成就.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二.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拓展阅读
1.比较下面两首诗,分析刘禹锡的性格.
赠梦得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刘禹锡作品欣赏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浪淘沙九首(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