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读入情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 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共11张PPT)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夜桥灯火连星汉,
水郭帆樯近斗牛。
——李坤《宿扬州》
繁华的扬州城
《资治通鉴》载:“扬州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唐宋时代既可与“天府之国”的益州相比,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扬州达到鼎盛。
遣怀(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明月夜
沈括《梦溪笔谈》:“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
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说:“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
李斗在名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中,认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春熙台后。”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指美女,也可指才男。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次句从近处落墨,化出近景: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