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唐)杜甫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
3、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参见《三维设计》P30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就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以诗歌题目为切入点来把握诗歌
旅:旅行途中 结合背景
夜:时间 赏析夜景
书怀:抒发感慨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
怎样的特点?
思考: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
长夜
孤舟
草:
细
——孤弱
风:
微
——轻风 虽轻却不断
岸:
(阔大的)江岸
樯:
危
——高 孤立突兀
夜:
(凄冷的)夜晚
舟:
独
——孤舟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阔岸
细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
平野:
月:
江流:
——低垂
阔
——辽阔无边
垂
明朗的月光
汹涌澎湃
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平野
大江
结论:
阔岸
平野
大江
——细草、孤舟
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通过“抒怀”悟实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1:名声,难道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吗?做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
提示2:结合杜甫的生平。
提示3:古代文人读书,初衷都是为了出仕,从而经世济民,却往往事与愿违,与此同时,一部分人成就了自己的文章之名。
明确:
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
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
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沙鸥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
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
凄凉了.
效果:
天
地
沙鸥
直抒胸臆
比的手法
_____
艺术手法: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总结:通过课文题目了解诗歌内容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抒怀”悟实情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前一层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
后一层
抒发自伤飘泊之情
旅 夜 书 怀
(关键词句) (鉴赏要点) (风格)
微风岸、独夜舟
垂、阔、涌、流
寓情于景
岂、著、应、休
飘飘、一沙鸥
直抒胸臆
凄凉
沉郁
(感伤身世之作)
布置作业《旅夜书怀》学案
一. 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思考问题。
1.写出题目的含义。
旅途中的夜晚书写自己的情怀
2.读首联和颔联,思考:这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景物: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
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
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情感:首联之景衬托了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颔联之景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从字面上来理解,“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诗人名满天下,到底是因为什么 如何理解颈联的含义
(1)“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2)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3)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喻己。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