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作中所表现的羁旅愁思。
2、体会诗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诵、品悟。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三.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见教学步骤二(此处略)。(共16张PPT)
商山早行
温庭筠
羁 旅 诗
作者简介:
1、有才。才思敏捷,外号“温八 叉”,且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
2、不幸。奇丑,屡试不中,卷入政治斗争。
3、有个性。不修边幅,与歌妓、纨绔子弟厮混;目中无人,得罪权贵;帮人作弊,强索报酬,大闹考场。
仕途失意,穷困潦倒。
写作背景: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郊(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朗读全诗,思考: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把握情感,思考:
1、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2、“悲故乡”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品味尾联,思考:
1、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昨夜的梦,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流露了什么情感?
2、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
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3、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 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
采用了“意象叠加法”,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
意象叠加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总 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3、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背井离乡;
山长水阔,有家难回;
久戍边关,遥无归期;
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答:实景:白雪、牧马、明月、羌笛、戍楼;
虚景:梅花、关山。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现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