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优化教案(教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优化教案(教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8 13:45:31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桃源县第八中学 刘兴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广陵——
扬州
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忆扬州》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品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自主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整体探究
⑴上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⑵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上阕: 空
下阕: 惊


整体探究
2·造成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胡马窥江”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本词写作时间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整体探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3·下阕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
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缘景明情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再读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拓展延伸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姜夔《扬州慢》
缘景明情
体会两首词景与情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缘景明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
拓展延伸
一个是雄浑壮阔之景
一个是清冷萧条之景
一个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一个对侵略战争的痛恨和繁华尽去的感伤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扬州慢》《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四、写作特点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 “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五、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教材指瑕]
“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什么
《扬州慢》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课本的注释是: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以后,(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这种解释有不妥之处。“犹厌言兵”的主语不是“人们”而是“废池乔木”。
从结构上看,词句的句子万分很明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是状语,“废池乔木”是主语,“犹”是状语,“厌”是谓语,“言兵”是动词短语作宾语。
这一句化用了《世说新语》中的曲典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极言由于金兵南侵,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变得满目荒凉,抚今忆昔,即使是“废池乔木”也厌恶谈到那次战争,言下之意,更何况人呢?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矗 抒胸臆。相比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
何谓“二十四桥”
课文注释说:“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条注释意为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之多,不然就说不上繁盛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等选本的注释也说:“隋唐时候这里原有二十四座桥。”其实,这样的注解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种解释是,“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记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慢》结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芍药在宋朝时很有名,二十四桥附近盛产芍药,所以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红药即红色芍药。《扬州画舫录》又载:“《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可见二十四桥是因为曾有二十四美人同在桥上吹过箫而得名,并非形容桥多的确指或虚数,只不过一座古桥罢了。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古之二十四桥在历史上已颓圮于荒烟衰草。但据报载,近年扬州市经过规划,又重建了二十四桥景点,一座飞檐翘角的楼台亭阁已在瘦西湖畔耸起;去年中秋节,扬州还举办了中国扬州二十四桥金秋赏月会,接待海内外宾客,如今二十四桥已成为新的浏览胜境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