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 ”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 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共17张PPT)
清平乐
黄庭坚
扬子江高级中学 萧情
作者简况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有《山谷集》。
黄庭坚诗强调“以俗为雅”,词也是雅俗并重。从词史流变的角度来看,黄庭坚主要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一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今存词192首。
学习要点
1、理解作者恋春、怀春的情感。
2、鉴赏本词构思和联想艺术。
3、诵读、背诵。
朗读清平乐·春归何处.mp3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翻译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 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词文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1 、“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2、“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思考:
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思春(归何处) 惜春(无行路 )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再读课文 体味意境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 寻 惜 春 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思想感情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熟读背诵 读出感情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中描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他们在作者表达惜春之情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必做题)
课堂作业:
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婉转鸣叫于花间枝头,增添了春天的色彩;无人能知,问取黄鹂亦无解,黄鹂因风而飞,这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蔷薇花开,渲染了景色之优美怡人,也说明夏已来临,这就给寻春不懈的词人以提醒和明示:夏天已到,春天是回不来了。这样,不但丰富了词的内容,而且使词味更为隽永。
2、《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
(选做题)
这首词不是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是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之情却表现得微妙曲折、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