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教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自读篇目,一篇是教学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南宋还有一位大文学家,就是辛弃疾,前人曾有人称他为“词中之龙”,说他的词是“龙腾虎掷”。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其繁富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今天我们学他的两首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二、教学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朗读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2、看注解,补充了解作者和背景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辛弃疾在政治上,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志。所以,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充满一股豪放的阳刚之气,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写这首词时,作者驻节赣州,常来往于皂口,这是一次在皂口一墙壁上的题字。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郁孤台下赣江的水清澈呀,有谁知这里面落入了多少背井离乡人的泪。面向西北眺望故都,可惜有无数座山遮挡。
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傍晚行于江边,正让我惆怅,岂知又闻深山里传来了鹧鸪的啼声。)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 上片寓情于景。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以上,在情感上是抑。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一像一声,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义和现在引用的含义。
(本词中的含义:青山再高,也遮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残破,但我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不变。现在引用的含义: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表达一种哲理。)
5、背诵。
三、教学《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朗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宋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时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经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不能实现杀敌报国的愿望。当他登上南京的赏心亭,满腔悲愤倾泻于笔端。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眺望远山。)
螺髻——(螺形的发髻。)
断鸿——(失群的雁。)
江南游子——(作者自称。宋时建康属江南东路,故云。)
吴钩——(一种弯形的刀。)
季鹰——(张翰字。《晋书 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米、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求田问舍——(买地置屋。《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载,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批评他说,如下天下大乱,你却求田问舍,毫无救世之意,所以受到陈登轻视。)
刘郎——(刘备。)
树犹如此——(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桓公(桓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柳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
倩——(请。)
红巾翠袖——(指歌女。这里比喻志同道合者。)
揾(wèn)——(擦拭。)
(2)全词大意
(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是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作者有志难伸而愁恨满怀,却说山峰“献愁供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 移情于物。)
(2)说说词中几处典故和比喻的含义。
( 典故一“季鹰归未”: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并不是为了思乡。典故二“求田问舍”:表示自己在国难当头之际,决不效法张翰和许汜,而以北伐的桓温自况,既感叹蹉跎岁月,又寄寓英雄收复河山的怀抱。
“落日”暗喻国运将尽,“断鸿”象征北国遗民,“风雨”暗示国势飘摇,“红巾翠袖”借喻志同道合之志。)
(3)作者登建康赏心亭,有几层登临之意?
( 总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休说鲈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 ”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 ”是第四层意思,是写辛弃疾自伤理想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5、背诵
四、作业(共21张PPT)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 ;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
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像那青山般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 “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着流水一天天流去了,但中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少眼泪呀!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向北遥望故都,可惜被前面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 “山”是多么可恶呀!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到“长安”,但却阻挡不住江水向东北顽强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想着想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抹斜阳,映照着白花花的流水,想到岁月无情,恢复祖国山河的夙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这时从深山里传来一声一声的鹧鸪的啼叫:“行不得也,哥哥。”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