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优化教案(教案+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优化教案(教案+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8 14:24:0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青玉案
元夕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唯一一人 ;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 …..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之美
情感目标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问题探究一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问题探究二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南宋]辛弃疾
青玉案 ·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词人如何描写元夕景象的?
焰火
宝马雕车——华丽车马
蛾儿雪柳——盛装丽人
花千树 星如雨——五彩缤纷
音乐
凤箫声动——悦耳动听
花灯
玉壶 鱼龙——光彩夺目
士女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铺排,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词人要寻的人是谁?他又在哪里?前文为何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灯会的盛况?
问题探究
那人
——灯火阑珊(冷落)处
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要找的“那人”的形象和性格。尽管灯市这样热闹,看灯的人这样多,但是在这热闹的人群中没有“那人”;在最后偶然回头的时候,却发现“那人”站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盛妆艳服的士女
火树银花的元夕
那人
灯火阑珊处的
反衬
正衬
孤高
淡泊
自甘寂寞
青玉案 · 元夕
主旨探讨
爱情词
知人论世
梁启超:“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的痛苦。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进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退则斯人独处,自甘淡泊,安于寂寞,这两者同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抱。前者是英雄本色,后者也是英雄本色。
小结
风格探讨
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
 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对比阅读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探讨目的:
(1)用你的阅读古诗的经验和能力解读、鉴赏这首词。
(2)比较两首词抒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拓展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思考
  王国维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
(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述性文字)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之后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朝廷的黑暗是种“半山腰”,但这种半山腰并没有对其造成压力,他仍旧马不停蹄的去攀登,去寻求另一个自我。东坡在穷山僻水中完全脱离了世俗,人生的坐标顿时改变了方向,正是这种难以言状的孤独,让他彻底忘记了尘世的喧嚣,世间的纷扰,从而进入了另一个人生的境界——审美境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乡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沁园春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
1、朗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看注解,补充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以下为课本问题:
(6)课文问题
(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真实的生活处境。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淡泊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他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7)请从本文和已经学过的辛弃疾另一首《永遇乐》各找出一个语典和事典,说说它们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
(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都是以典人词的佳作。前者围绕京口,精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等人的事典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语典,表达了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后者精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陈登鄙视许汜、刘备胸怀远大等事典以及“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的语典,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8)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看风格有什么不同。
(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创造力极强、创作成就极高、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作家。苏轼是全面发展的天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辛弃疾则以一生精力专攻词的创作,达到了宋词的巅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进一步“雅化”、“士大夫化”——使执著现实走出了感性享乐的泥淖,把现实生活提升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辛弃疾“以文为词”,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拓展了词的表现世界。)
5、背诵
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