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柳永
简介柳永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有《乐章集》。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层次内容分析1
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层层铺叙)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
2.接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
3.“是处……”跌到眼前物华哀落的近景。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远江景。
用眼前江水的流逝,表示时光一去不返,寄托了词人年华虚度。功名无孔不入就的痛苦,此外还用流水的“无语”——无情。不管落花的飘零,也不解游子的愁思,反衬词人的深沉痛苦。
重难点问题
具体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理出抒情层次。 词的上片,以层层铺倒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词以一“对”字领起,先描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再作气氛渲染;
“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
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写景中无不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
重难点问题
说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 此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暗示江水东流,山高路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
艺术特色
一、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首句总写秋景,“江天”二字,为下面铺叙景物,提供了空阔无垠的总背景,“潇潇”写秋雨之声,“洒”写秋雨之态,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潇凉的气氛。
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渐霜风”三句,有三层意思,无不景中有情。(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
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以下写花叶摇落,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隐蓄着凄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
层次内容分析2
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感情曲折)
1.“不忍登高临远,……”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念之情,主旨所在。
“登高临远”既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望秋景勾起的感情——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因此这四个字是打通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贯穿线索。
2.“叹年来踪迹,……”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恋的寂寞和感伤。
3.“想佳人……”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自然联想到故乡的妻子。)
4.“争知我……”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抒通情景。
重难点问题
体会这首词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简要说明由写作者自己进而转写佳人的方法对抒发离愁所起的作用。 词的上片写自己,下片转写佳人,由己推彼,写佳人妆楼眺望,想念词人,使感情波澜起伏,层次多变。将思归之念,佳人眺望合在一起,尽诉情思,从而把羁旅之思,思乡不归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
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达难达之情。
下片,即景抒情,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正面抒写离愁,后又转换角度,由行者(自己),想居者(佳人),侧重虚写,侧面表现自己的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想象以反问方式向佳人吐相思之苦。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了淋漓尽致。
主旨
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的内心矛盾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重难点问题1
1、说明这首词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 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飘泊的坎坷经历,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矛盾苦闷。
2、找出贯串全词的句子。 “登高临远”贯串全词。
艺术特色
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潇潇”——状写雨声。
“洗”——方显清寒。
“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味。
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周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眺的“天际识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衣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
二、柳永的词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三、柳永对后世的影响
柳永词在当时影响很大,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效法他和受他影响的不乏其人。后来的秦观、周邦彦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学习他的抒情技巧。《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要点:主要学习《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
1、朗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2、回顾作者
柳永(约987一约1 05 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过去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登楼纵目,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浸洗了清凉的秋色。不久又是清霜冷风,寒冷逼人。关口和渡口一片冷落,残阳照着高楼。到处红花枯萎,绿叶凋零,茂盛的草木失去了岁时的生命。只有那长江默默地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眺远,望故乡,渺茫而又遥远,归乡的心思难以改变。感慨长久以来,自己的踪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苦苦地在外流浪。想像那心上人,正登楼眺望,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着爱人的归舟。怎知我倚着栏杆,如此地忧愁凝结不解。)
4、赏析
(1)“八声”作何解释?
( 共有八个韵脚,调名“八声”,表明这八个韵脚与音乐有密切关系。领字用去声最为发调,本调领字多用去声,也是为了歌唱时悠扬动听。)
(2)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请从本文中找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上片先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又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是处”两句一转,刻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下片即景抒情,“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然后用“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并与下片起句相互呼应,然后以一“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末尾又从“想”字引出对方倚楼怅望的形象,由此一气贯注而下,既写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质朴深厚,情深意长。)
(3)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试评说“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意境。
(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又有凉风寒霜,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写尽悲秋之气。再以山河一派冷落加以铺衬,以残阳高楼画照,层层逼紧,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情景的萧索,气氛的悲凉,渲染出内心思乡怀人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背诵,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