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南唐李后主
《浪淘沙令》
词中帝
亡国君
做个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
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
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
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
(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
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
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
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
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
王,葬于洛阳。
作 者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前期:
艳情闲愁
风格柔美缠绵
后期:
怀故伤今
风格沉郁凄怆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朗 读
《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
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
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
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
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背景资料
词上片采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描写的是
哪一个季节的景色
倒叙:先梦后,后梦中
暮春
分 析
首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的?写了什么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描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分 析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主观感受的艺术手法。岑参:“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句中,有个字是全词的“词眼”,找出来。
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关键词是什么?
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
不醒了。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只有
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
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
的欢乐。这种以梦后之苦去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从
而更见梦后之苦的可憎与梦中之乐的可爱的写法,
确实是很高明的。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
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
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饷”而已。这样写进
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客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阑”。“独自”,说
明词人的孤独;“莫凭阑”,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
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
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江山”的阻隔,
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
限江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
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
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阑”,不是词人不
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
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为,这种心绪实际上
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如何理解“莫凭阑”?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
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
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
“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
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
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
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
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
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
“别时” ,“见时”,分别如何理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什么象征意味?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
这种从“天上”降到“人间”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间”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其痛苦,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动人力量;另一方面,经历生活的巨变却是一般人也常有的,这就使得那些虽然没有李煜那样独特经历的人,也能受到感染,从而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
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刻画了一个怎样的
人物形象?
总 结
个性阅读与探究
“独自莫凭栏”这句词中“莫”有两解:一解为“不”。另一解为“莫”同“暮”,黄昏的意思。
那么你赞成哪一种理解,请再次阅读,想象词境,揣摩词情,谈谈你的看法。
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 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 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 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莫”好: 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李煜词的抒情特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比喻双关:
流水落花——美好的东西的逝去
对比映衬:
“梦里不知身是客”——“梦”与“客”
虚实结合:
梦境与现实
友情提示 技巧点拨
如何把握诗词感情内涵?
1.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理解诗词的感情。
2.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从而把握其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诗歌意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4. 体会诗歌感情还要注意抓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创新活用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1.词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结合李煜的身世,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山寒、芦深、孤舟、月明、笛声
表达了作者囚居生活孤寂难堪之感,以及对 江南生活的留恋和对故国思念之情。
南国清秋的凄寒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