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重点人物素材
----屈原
评论屈原的对联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3)长沙有屈、贾二公祠联云: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4)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5)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6)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卜居)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卜居)
作文运用时可灵活运用的词句:
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忧国忧民,而楚怀王亲倭远贤,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合流同污,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悲情汩罗。粽香千里,鹤起湖湘,衔粽而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瑾瑜比洁,日月争光,光照千古!
《勇气》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古希腊英雄泅渡海峡时坚定的意志;勇气就是古罗马角斗士与猛兽博斗时大无畏的精神;勇气就是被围困三载的莫斯科城人民不屈的信念;勇气就是“海空战士”王伟同志为国捐躯的豪情……
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气;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气。
纳言的艺术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真诚地聆听别人的意见并选择正确的加以采纳,生命的长河才会愈流愈广。唐太宗虚心纳下,于是,在魏征锋利的谏言中成就了一代伟业;勾践礼贤下士,于是,在文种善良的提议中扶起了业已倒下的江山;楚怀王亲倭远贤,在屈原的热泪中化为灰土;项羽刚愎自用,在范增的长叹中沦为鬼雄……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关上耳朵,别人的进言怎能飞入我们的胸膛?如果我们的大脑总是趋于麻木,别人的提醒怎能汇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得奉行“拿来主义”,将别人的意见揽入怀中,才不会在昏暗中睡去。
留给明天
我们要为明天留下精神的财富。屈原为明天留下了爱国豪情,司马迁为明天留下了忍辱负重的勇敢;爱因斯坦为明天留下了自信与乐观的态度,伽利略为明天留下了“地球仍然在转动”的坚持。这些不朽的功勋人物之所以能为历史所铭记,就是因为他们留给明天,留给后人的永世不朽的精神财富。
文学给了我很多很多
“人文素养与发展”
屈原的《离骚》使我看到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大臣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宁赴常流,葬身江鱼腹中的傲骨;李白的《将进酒》使我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负与自傲;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使我听到了心灵的自白;鲁迅呐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使我听到了来自知识精英那里的良知。文学,让我看到前人的生活经历,听到来自历史洪流中前人的声音,如钟如鼓,萦绕在我的耳边。
经典,此香如故
楚辞汉赋,魏晋文章,尽情地放逐着文人骚客们的奇特想象;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屈原《离骚》中的醇美风姿,也可以感受那“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悲伤凄美的爱情……大气唐诗,精雅宋词,承载着多少盛世繁荣的景象,也饱含了多少乱世山河中漂零的血泪。在这里,你可以随着李白绚丽的词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时而悠闲地“逐白鹿于青崖间”时而登临那艰难异常,阴森凄然的蜀道,也可以凭着辛弃疾在“落日搂头”,断鸿声里,登上江楼,把“栏杆拍遍”排遣抑郁与忧怀。
文化不能市场化
“人文素养与发展”
文化,是一个翩翩起舞的女子,在她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屈原踏着悲怆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我们看到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我们看到苏格拉底用他的哲思给人们的启迪,我们看到白石用他科学的画笔给人无限的遐想。文化是我们心底里一片纯净的湖水,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那一种畅快,是我们永远珍藏的那座后花园。
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位置与价值”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逃不掉的命题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阴错阳差,冥冥之中接受着宿命的安排,情节的曲折离奇及不可思议,可结果却给我们铁的事实,这使众多生灵为之摇摆、叹息、动容……
端午将至,粽香千里,鹤起湖湘,衔粽而飞。怎能不忆及屈原悲情汩罗,慷慨悲歌亦是那样从容,当是时,民众之反响不曾知晓,后人叹惋颇多,文化后人之消逝,星之殒落天际。屈原一生,正义满怀,忧国忧民。当奸妄之谗言怀王之猜忌,我们多情的诗人……
说“安”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
然而,真是“安”吗?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
读 弦
读不尽的人生,读不断的沧桑,那拉的出走,苔丝的温柔,或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泰戈尔不朽的童心,都是不同的人生之弦,人生之趣。
雾里看花的纷扰,水中望月的期盼,为生命读弦,像高山流水之曲,二泉映月之音,奏出不朽,奏出恰同学少年之志,像屈原为民奏曲,李清照为爱弹琴,蒲松龄为世道不平,不朽之人需不朽之志,不朽之曲需不朽之弦。
为人生奏弦,让自己生命如弦,读出一曲清音。
思维解读幸福
“幸福快乐与思维方式”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合流同污而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就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流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我是真的懂你
“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逆流而下,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嗟:“天啊!奈何你这般对待我 !圣上啊 !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 !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
坚定不移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散发着道德的幽香;吴士宏“逆风飞扬”,因为她知道,挑战正是发展自我的最好途径;史丰收几十年如痴如醉搞速算,因为他知道,从高位计算是提高速度的最佳突破口。
勿为情所障目
“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风波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秩无事所铸的使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感情和认知
“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悠游而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而为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已把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
感动,点一瓣心香
“人文素养与发展”
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里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读 弦
在恍惚迷离之中,几人能把真谛看透,伴着亘古的天,生命是根华美如涛的弦。
朵朵落红如阵阵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一江水流,试问躲在汨罗深处能否把清江看透?江水长流,欲抽刀断水,无奈斩不断的情长,一月如豆,江水鱼唇般舐着你久久不肯皈依的灵魂,哪里是你的表白?哪里是你的孤寂?哪里是你钟情的花环?“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啊!也罢!也罢!你挥一挥衣袖,把梦揉碎在浮澡间,我读出了你弦外的苍桑。
纯粹的快乐
我爱古典文学著作更多一些,换句话说,我更为欣赏古代文人的气质与特有的性情。
屈原在《渔父》中的句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总是那么的浪漫而又不失坚定;《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总是令人对此境无限遐想,仿佛早已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致远;《将进酒》中的每一个句子仿佛都飘出了渺渺酒香……太多的文人性情都在各自的文章中表露无遗。这时,你可以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与他们对酒当歌,感叹人生多恨、命运多舛……这,就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留给明天
溯洄历史沟渠,无数人将自己沉浸于今日的苦痛之中不能自拔,却也有无数人将生命留给了明天。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未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采菊南山,躬耕陇亩。他们选择把一切留给明天。屈原将自己的清白留给了后世,换来了世人的赞叹与怀念。武帝将自己的豪迈留给了巨人,换来了历史的评价更换来了无数后人的尊崇。陶潜将清贫留给了自己,却换来自己一生在安逸与平静中度过。
留给明天
“你将把什么留给明天”?一个声音曾在梦中问我,而我将用一生为之寻找答案。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基,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相国的拳拳之心!
一种人生境界
屈原的人生也让人感动。他与陶渊明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以死守节,投江自尽了,因为他执著于国家的忧患,以此明志。其实他已陷于深深的忧虑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是一种“入其内”却不能“出其外”的愤慨与失望。他那以死来解脱人世悲苦的行为,给千秋万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启迪,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风帆指向灯塔
伟大的人也难免失足于泥泞,而这往往使伟大灵魂执拗地迷失,这种迷失无异于揭去民族肉身上的完肤。屈原的的特立独行宣告了与旧时代共亡的决裂,李白的天真单纯的执著换来了“对影成三人”的沧桑,嵇康稀有的人格节操葬送了那一片空灵与飘逸,岳将军“怒发冲冠”只为伸张民族精神的正气……
面对“尽志而未至”
人生中的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人啊,怎能苛刻要求每样事都完美呢?王安石曾说:“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是的,如果为了一个目标付出自己的努力,却未能如自己所愿,带来痛苦和失望是锥心的。但这并不代表你没有付出,亦不代表你的努力要被否定。还记得端午节的每一只粽吗?为了纪念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对楚国的耿耿忠心可昭日月。难道我们能因为他被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惩罚而否定他坚贞高洁的心吗?难道我们能认为他一次一次被人诬陷是因为他不长进吗?不可能吧,虽然他一挥清袖,投入江中,但历史长河为他洗礼,书写他“世道皆浊,吾独清”的一生,尽管是“尽志而未至”……
说“安”
然而,真是“安”吗?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
舞动的精灵
昏庸的君王 应秦王之邀,楚国怀王将出访秦国。 出访之前,怀王召集群臣,商议是否出行。 屈原直言敢谏,当即陈述出行的种种弊端,力求制止怀王,以防不测。可恨那一帮*佞小人竟说什么与秦国交好,此番出行意义重大,不可不击。殊不知,“秦,乃虎狼之国也。”与之交好,不是自取灭亡吗? 最终,怀王还是去了,但竟是永远的诀别,他落了个身死异国,骨抛荒野的可悲下场! 相信自己固然重要,但广纳贤言一样不可或缺! 面对他人意见,不加选择,肆意采用的做法是谓愚蠢之至。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践行,以使自己更加茁壮、繁茂,事情得以顺利解决,方是上上之策!
陶渊明
上帝的账单
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穷则独善其身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近墨者未必黑(91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1、用以下成语造语段
恍然大悟
一语破的
立身处世
惹是生非
物是人非
席不暇暖
闻名遐迩
刻骨铭心
如影随形
鬼斧神工
相濡以沫
独出心裁
驰骋寰宇
灰飞烟灭
玉树临风
啼笑皆非
云淡风清
海市蜃楼
2、作文
写一篇有关于屈原的随笔。
可以评价屈原,可以由屈原这个历史事件引发对历史、社会的思考。
必须有引用。
必须有观点,能自圆其说。
字数:两页以上。《屈原》导学案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 》《天问》, 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 ”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学习过程 】
一、课前自学
1、走进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我的问题:
二、 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1)注音(A级)
(参见下文注解)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 亻屯 郁邑余佬傺兮:
何方圈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 以轨羁兮( )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 ) 虽体解吾犹未悔( )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语言揣摩
(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 3、合作交流:
问题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三、课外拓展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3、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l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 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