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把栏杆拍遍
梁衡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作为“武人”的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
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2、“政人”辛弃疾
思考: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
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时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辛弃疾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陈述自己的抗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蛊惑早已放弃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采纳。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个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抑郁而终。
3、词人辛弃疾
思考:
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对此作了怎样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明确:
①“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②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怀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栏杆拍遍”,把满腔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成为“词人”。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正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文本研读
2、对文中引用的诗词,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以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摸鱼儿》——
《水调歌头》——
《丑奴儿》——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水调歌头》——
《丑奴儿》——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
《丑奴儿》——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故而,辛词之特点(请齐读)
他的词在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矗立起一座无人能比的颠峰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由此可见,正是南宋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个人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再加上非凡的才能和思想,使本应为出色的政治家的辛弃疾成为了伟大的词人,并且“也决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明确:
①“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②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怀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栏杆拍遍”,把满腔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成为“词人”。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题目说明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此典故出自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书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 “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辛弃疾有一份抗金复国、报效祖国的热血,但南宋朝廷却不对他不理不睬,词人惟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无限的郁闷与悲愤!
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把栏杆拍遍”正是一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政治家坎坷一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3、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摸鱼儿》
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写法小结:“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梁衡的历史人物散文,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正如梁衡自己所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本文也是如此,作者紧紧围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知人论世,全面考察,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是我们写好活生生的“这一个”(人物)的重要方法。
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的“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身份惟一;
2.人生遭际(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心路历程) 惟一;
3.词作惟一。
写法探讨
思考:
1、作品是评传性质的散文,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远远不足以打动读者的。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些融合到一起的?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不仅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选用典型的历史事件
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
善于做比较
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知人以论世
——读诗以观心
2、为了表现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并具有惟一性的词人,文中还运用的对比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善于对比
与杜甫、卢纶比较(有亲身经历)
与陶渊明、白居易比较(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
与豪放的苏轼比较(民族仇、复国志,胡尘飞、金戈鸣)
与婉约的柳永、李清照比较(艺术美感中有政治与哲理)
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者似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气势”。
将辛弃疾和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有一颗放不下、管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他随时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
将辛弃疾的豪放和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文学史上将两人定为苏辛,同为豪放派人物,苏轼是身处太平盛世,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辛的词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飞翔、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比较。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和生活哲理。
精彩妙语积累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3.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4.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5.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6、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7、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8、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9、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10、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由武人变为词人,不变的是什么?
从辛弃疾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一种精神?
文本拓展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与同学们共勉《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一、【走进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背景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积累整合】
1.字音识记
肘腋(zhǒu yè) 押解(jiè) 纸笺(jiān) 炽热(chì) 挑灯(tiǎo)
的卢(dí) 媲美(pì) 遥岑(cén) 整饬(chì) 金瓯(ōu)
鹧鸪(zhè gū) 忧心忡忡(chōng) 奁(lián)
2.字形辨识
寇 敌寇 髻 发髻 凛 凛冽
蔻 豆蔻 鬓 鬓角 懔 懔厉
冠 冠军 髯 美髯 檩 檩子
3.词语释义
行伍:泛指军队。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凛然:恐惧、畏惧。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振聋发聩: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
四、【文本探究】
1、结构脉络:
人生际遇 词作八首 作者感评
把栏杆拍遍 (注:把中间圈住,六个箭头分散指开)
行伍经历 为官经历 心路历程
2、解析重点: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提示】因为南归之后,他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辛弃疾的心病只有一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2)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提示】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3)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提示】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3、突破难点:
(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提示】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本文以“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为题,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用“把栏杆拍遍”作为题目可以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
4、写作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 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辛弃疾"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的心情。
五、【类文阅读】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 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第,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② 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③ 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④ 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情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人格。
2.(1)沱江的涛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无限敬仰与热爱。
(2)用真性情去思索人生,就能认识真实的自我;超载个人的际遇替另人考虑,才能更好地认识别人、理解别人。
3.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张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用称他安葬着的听涛由“归要由”;此处的“忘情”是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意思,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所以作者称沱江水为“忘情水”;这块五色巨石上镌刻的挽联表现了沈从文谦逊让人的美好品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或答:“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象征了沈从文自然、本真的性情,所以作者称之为“三生石”)。
4.开关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由作铺垫,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表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结尾与开关的环境写相照应,合结构理更完整;紧扣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