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教案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luǒ) 螟蛉(mínglíng) 螫针(shì) 绝祀(sì) 嘉猷(yóu)窠里(kē)
孵化(fū) 棘手(jí) 麻痹(bì) 中枢(zhōngshū) 中(zhòng)风
2.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集》、《花边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而已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
3.“细腰蜂的毒针”、“刑天”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毒针:统治者愚民的手段
刑天:誓死反抗不怕牺牲的民众
4. 文章为什么要以“闲谈”为题,他“闲谈”的是什么话题?
见教参290页背景介绍
5. 试整理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人 物 手 段 对 象 结 果 结 论
细腰蜂 毒针 青虫 成了饲料 人民不可欺骗不可压制
统治者 愚民、高压 民众 不断反抗
[文本研习]
教学目标
1.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2.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
形象化的说理
教学方法
课 时 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总体感知
一.(1-3)细腰蜂趣事及毒针
二.(4-6)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的失败
三.(7-8)讽刺统治者们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作者从一件小事入手,对古今中外统治者们奴役驱使禁锢麻痹人民的的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嘲讽。
四.研读分析
1.明明是细腰蜂吃小青虫,亦有考据学家们立过异说,为什么“我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呢?试分析有哪些原因?
参考:封建迷信思想,传统保守观念作怪;不愿意相信,为了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为下文批判统治者麻痹人民的卑鄙手段,进而揭示真相作铺垫。
2.试体会“夷人究竟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一句的言下之意。
本句以统治者的口吻说话,讽刺和挖苦那些统治者们的愚民花招不过如此,表达了作者的鄙夷之情。
3.俄国E君“忽然发愁”,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发愁的模样”?请分析“装”的含义。
之所以“装”,是因为早就知道。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们愚弄百姓的技俩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早有就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
4.第四节中提到的黄金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这是什么人希望的世界?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5. 为了达成这样的世界,有哪些圣贤们都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来?有怎样的结果?
遗老们-----------圣经贤传
学者--------------进研究室主义
文学家茶摊-----莫谈国事 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
教育家-----------四勿
留学生-----------特别发现
夷人--------------禁止集会,防说话
6.体会统治者们“三恨”的言下之意。
参考:
A.暴虐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
B.手段终究无耻且有限
C.人民的思想不可禁止
7.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a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
b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
c“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8.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辣嘲讽,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
五.总结
1.知识、趣味、说理融于一炉
2.逻辑严密,说理形象化
3.语言幽默生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反语、仿拟、夸张……
[巩固作业]
一.基础巩固:
1. 文章第6节,“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还而缺其一”,“二大良法”是什么,“缺其一”之“一”又是什么?
防集会,防说话;禁止人们的思想。
2.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何意义?
表明人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二.拓展提升: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
〔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
〔2〕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又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和“烂”字?请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之意。烂:此处是“陈旧”的意思
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是一句勇敢的战士。但五四退潮后,他日渐走向保守,思想发生变化,写古文只是一个表现。鲁迅用这两个字表现了对刘半农这种变化的批评。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承认其有“浅”的一面;但认为这是坦诚、真率,虽浅却清澈。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3.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刘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真话,又指出了刘半农的错误,使刘半农感到不快;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两人关系越发疏远起来;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二人关系疏远的根本原因。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产生的情感,是对刘半农关切的一个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写刘半农令人“憎恶”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果蠃( ) 螟蛉( ) 螫针( ) 绝祀( ) 嘉猷( ) 窠里( )
孵化( ) 棘手( ) 麻痹( ) 中枢( ) 中风( )
2.鲁迅,原名 ,字 ,浙江 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等。
3.“细腰蜂的毒针”、“刑天”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毒针:
刑天:
4. 文章为什么要以“闲谈”为题,“闲谈”的是什么话题?
5. 试整理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人 物 手 段 对 象 结 果 结 论
细腰蜂
统治者
[巩固作业]
一.基础巩固:
1. 文章第6节,“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还而缺其一”,“二大良法”是什么,“缺其一”之“一”又是什么?
2.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何意义?
二.拓展提升: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
○1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
○2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又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和“烂”字?请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3.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共38张PPT)
鲁迅
学习目标
1.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2.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作者简介: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鲁迅杂文的形成期
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批判了“节” “烈” “孝”等封建伦理观念,揭露了封建复古派的本质,体现了“五四”时期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杂文集《热风》和《坟》。
二、鲁迅杂文的发展期
它大致包括从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到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开始前鲁迅写的全部杂文。鲁迅运用杂文抨击北洋军阀政府,同时与宣扬封建复古主义的“甲寅派”和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的“现代评论派”进行论战。《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三、后期鲁迅杂文
反映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所谓“友邦人士”的侵华罪行,谴责了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主义”,揭露了中国文艺界的种种黑暗状况。《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二集》。
杂文的四个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鲁迅的名言
①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⑤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⑦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⑧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
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⑩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文题似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读后令人叫绝不已。
写作背景
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划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挺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的留学生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
军阀政府残酷镇压民众集会游行,反动文人甘当他们的走狗,常发表一些愚化民众的论说。
注音
蜾 蠃 螟蛉 窠臼
瞥见 螫针 牟牟
仓颉 脐带 绝祀
嘉猷 棘手 麻痹
luǒ
míng
kē
piē
shì
móu
jié
qí
sì
yóu
jí
bì
guǒ
líng
文章结构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第二部分(4-6)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第三部分(7-8)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无头
刑天
造物主
的遗憾
外国防
民之法
圣君
的黄金
世界
E君的
发愁
细腰蜂
捉青虫
鲁迅在文中先后
谈到了哪些话题?
中外治人术之比较
目的
手段
效果
结论
中国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 辟 玉 食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还不能十分奏效
阔人的天下总怕难得太平
外国
禁止集会防止说话
覆宗绝祀
1、题目是“春末闲谈”,作者从何谈起?突出了怎样的特征?
文章从闲谈细腰蜂捉虫为后代提供营养食料开始,指出它不仅是生物界残忍的杀手,还是“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它为了孕育后代把小青虫掳去,用神奇的毒针往它运动神经上一螫,将其“麻痹为不死不活的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卵,封入窠中。
2、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3、细腰蜂的闲趣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
作者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作者通过联想这一手段,将生物界现象导入社会现象,把矛盾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施行的残酷手段,这便是精神麻痹术.他们也要人民像小青虫一样:“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这“不活不死”是对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高度概括,它是维护统治者“黄金世界”的重要手段.
4、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的“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作者怎样描绘了“黄金世界”?
大量引述儒家经典言论予以排列,从而为人们编织了一幅“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图画,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福,而广大人民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饥寒交迫,当牛做马。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吃人的世界。
5、“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 这样写有什么特点?
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用郁达夫的话说:“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
6、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细腰蜂
小青虫
古今中外
的治人者
百姓
甘心
服从
螫 (神经麻痹)
反抗
理论 (精神麻痹)
生物界现象——社会现象
总结全文:
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诙谐幽默
学究口吻
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
仿词
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
所以仓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
E君的幼稚无知与“我”的老谋深算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
刺讽比类
反语
比较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行文思路
创作思路
残暴镇压,愚民言论
古今中外愚民办法
细腰蜂捉青虫
联想
类比
行文思路
细腰蜂捉青虫
E君的发愁
历代统治者的“治术”
外国防民之法
无头仍有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1)由此及彼,说理形象。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精练、生动、幽默,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 结
文章的中心是抨击反动阶级的治民术。深刻尖锐,不仅见解精辟,批驳有力,而且论证精巧,极有说服力。读后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鲁迅散文的最大特色就是绝不作空泛的说理和抽象的说教,总是把深奥的思想和超人的见解蕴蓄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中,给人以形象的启迪。
1、统治者们这种“黄金理想境界”能否实现?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必做题)
“不能十分奏效”;“阔人的天下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造物主可恨--枉费心机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士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2、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拓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