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熟悉作品以及作者的相关文化知识
2.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重点)
3.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重点
难点 1、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妙句并学习白描的写法。
2、体会作者冬日看雪的独特雅趣。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袁中郎描绘得更为艳气,道是:“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
张岱笔下的西湖,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面貌。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的雾气,笼罩了湖山,游漾在天空,除此以外更无一声一色,纯然是一个素洁而宁静的世界。
钟敬文笔下的西湖也是雪中的西湖,让我们共同领略先生笔下的西湖有何不同。
二、作者介绍
钟敬文(1903.3.30-2002.1.10),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海丰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共14张PPT)
送考
导入:
同学们,我们读书已经有十多年了,在你读书上课、作业、考试等环节中,最让你担心和紧张的环节是什么呢?你们有很多的体验,能否把你的感受和我们分享一下呢?
整体感知:
浏览文章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投考途中见闻
村民与自然的奋斗 学生只顾埋头读书
考前考后旅馆小憩
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谈论考试内容
出榜前茶饭不思
顾虑重重 心存侥幸
看榜时坐立难安
神情专注 异常紧张
得知结果后茫然若失
神情各异 手足无措
录取时的忙忙碌碌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上学时无限的期望
行程艰难 无限后望
划出描写人物的神情举止句子,仔细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谈谈你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愁容满面精神焦虑——看似如释重负实则心事重重——寝食不安——高度紧张精神扭曲——晴天霹雳,茫然若失
整个过程可以说考生的情感是跌宕起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倍感心情沉重,让我们感受不像是十二三岁的小孩普通的考试,而是让人心惊肉颤的梦魇式的经历。
教育扼杀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使得他们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里体味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无情,过早得承受了生活的压力。
2、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
恼羞不成怒 笑着 管自看踏水 ——无奈
看了有些可怜 ——同情
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
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 ——安慰
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遭遇,反思教育的现状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总结:丰子恺显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上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来暗示读书如此功利化的结果,对成人世界的鄙弃和不满。
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什么?
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必有太多的限制;人才评价的多元化;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拓展延伸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