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父亲》(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06 09:55:45

文档简介

《父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感受“土地一样宽厚纯朴”的父亲形象(人性美)和炽热深沉的父爱之情(人情美),提高审美能力;
2.鉴赏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环境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去,让环境背景为人物讲话)、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
3.品味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语句,感受真切而朴实、美丽而悠远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性美和人情美;
学习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日月经年中,我们忽略了多少父亲的爱,而父亲一直在身后,无怨无悔的延伸着庇佑的苍穹,用自己朴实的父爱无私地为儿女编织着美丽的衣衫。父亲,全世界的人类都是因为这个温柔的称呼而倍感光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中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而刘鸿伏,以八十年代转型期对人生真味的思考,为我们刻画了父亲那苦涩而温馨的爱。
二、整体感知:
1.文中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形象? “土地一样宽厚淳朴”
2.作者选取了那件事来写父亲的?
聚焦点——
送刚拿到入学通知书的“我” 去大学报到
分镜头——接到通知 决定送我 踏入校园 父子分别

三、品味鉴赏:
父子分别
1.“我去送他…反反复复地叮嘱…粗糙的大手扶了扶…”(18段)
不放心儿子,忐忑不安的心境表露无遗。
2.“临上公共汽车…站住…解开…撕开…抽出…说…” (18段)
父爱的流露,被压缩在一个动作、一句话里,看似简单平淡,然而何其丰厚凝重。
写人物手法之一:巧选典型细节。
序曲部分
“一双…一把…一枝…一犁…一盏…”(2段)
诗一样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幅画面,将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推到读者面前,概括、生动、传神。
用五个排比句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
交代了父亲的出身,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和质朴,同时这里面也有着苦涩和艰辛,此段赋予了劳动美的内涵。
写人物手法之二:善抓生活片段。
四、合作探究: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中写到对土地的眷恋,背景一样若隐若现着。正如“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文中时常有一些极富华彩的对乡野风景饱蘸情感的描写,这样安排是不是闲笔,有何用意?
父亲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臧克家的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父亲的形象,是与荒凉贫瘠又美丽无边的乡土密不可分的;
父亲的性格,是衍生于那片土地的。
土地,是父爱的背景。
写人物手法之三:设置环境背景
五、感悟体验:
音乐欣赏:《父亲》/崔京浩
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六、总结作业:
1.总结
父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娇阳;宽广如江海。
2.作业:
学习借鉴本课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表现手法,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800字左右。(共34张PPT)
父亲
刘鸿伏
学习目标:
1、体会伟大、深沉的父爱以及作者对于父亲的深挚感情。
2、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3、品味作品朴素的叙述与清丽的抒情相融为一的语言特色。
荷薪( ) 踉跄( )
气咻咻( ) 贫瘠( )
炽热( ) 一望无垠( ) 迥 ( )然不同 老趼( )
佝偻( )
预习检查一:

liàng qiàng
xiū

chì
yín
jiǒng
jiǎn
伛偻 yǔ lǚ
gōu lóu
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预习检查二:
得心应手:
气宇轩昂:
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着中心事件写了哪几个画面?
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
中心事件:父亲送我到大学报到。
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画面:
收到通知 决定送我
送我途中 踏入校园
父子分别
自主学习二:父亲的形象
严厉 脾气大 很少对儿子表达爱
宽厚淳朴
勤劳质朴 饱经沧桑 贫困坚强
关爱儿子
像山一样坚强挺立,是儿子生命的路碑
促使儿子扬起奋进的风帆
细节,是指对作品中描写对象做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
细节,是形成富于特征性的形象的重要条件。
——王朝文《王朝文文艺论文集》
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穆青(著名记者)
探究一:细节描写
人物细节描写方法点拨:
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透视人物的心理。
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特征
探究一:细节描写
1、品读五幅画面,说出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幅,并说出感动的理由。
收到通知
决定送我
送我途中
踏入校园
父子分别
细节:父亲数落
父亲数落我农事的愚笨,我开始和父亲顶牛。
体现了父亲的严厉,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父亲没有祝福我考上大学,只说:“崽,你命好。”请说出父亲这句话的含义。
有欣喜,却不愿溢于言表
父亲喝醉酒,看我的时候,一脸的愧色。
严厉的外表下的温情。
细节:父亲给钱
关键词语:努力地笑一笑、抚了抚、颤抖、撕开
抑制着父爱
贫穷
细腻温柔的父爱
细节:父亲流泪
“父亲猛地转过身来,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晶亮的泪泉”、“古铜色的脸”
压抑已久的父爱终于如火山喷发,一股浓浓的温馨的父爱氤氲开来。
细 节
父亲数落——严厉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父亲护送——父亲心中深藏的爱意
父亲落泪——父亲对儿子的担忧
父亲叮咛——父亲的希望
父亲给钱——天地间的深情
父亲流泪——压抑已久的父爱的倾泻
罗中立的《父亲》
古铜色的脸
满脸写满岁月沧桑的皱纹
浑浊而充满期待的眼睛
端着缺口的大碗的粗糙的手
以“那一次,我读懂了父亲”为题说一段话,谈谈父亲关爱你的点点滴滴。
拓展延伸
探究二: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多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具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方法:
细心品读文字,从辞藻、句子揣摩其修辞、内涵,体味作者的独特感受。
探究二:品味语言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声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用了五个排比句,选取了父亲几个劳动生活的画面,赞美了父亲的勤劳质朴,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也表现了父亲的贫穷和艰辛!
探究二:品味语言
2、父亲一生中许多的片段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
“苦涩”是指我体验到人生的凝重
“温馨”是指我体验到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父亲饱经沧桑的一生,让我体验到了人生的凝重,也体验到了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
探究二:品味语言
3、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父亲对我的爱、对我的期望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珍惜时间积极进取,提升自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比较阅读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刘鸿伏《父亲》
当堂训练:请仿照第二段的句式,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父亲或母亲或其他人的理解与感恩。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声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示例:
背负沉重的柴禾艰难地在泥泞的土路上蹒跚的,那是父亲;一根扁担挑出火红朝霞,在小麻雀的欢歌声中满载而归的,那是父亲;一声吆喝唤醒沉睡的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丰收图景的,那是父亲。
想想您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父亲
听听您的叮瞩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您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
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您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作业
1、构建知识树。
2、课后拓展案阅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