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06 09:56:14

文档简介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
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
2、理解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真实”的、“纯粹”的、“坚决”的。
教学设计: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讨论式教学
3、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文章里有真意,我们应细细体味!
二、解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翡冷翠”是作者对今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
以美的遐想。“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佛罗伦萨山中呆过一段时间。
三、配乐朗读,进入新课
问题1:纵观全文,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
1、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
2、获得身心的自由
3、认识自然,获得精神的滋养
问题2:作者向我们“闲话”“山居”的妙处,他最看重哪一点?
明确:获得身心的自由
问题3:在文章中哪些部分体现?
明确:2—4小节
问题4:
第2小节是身心自由的哪个方面?——身的自由,“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第3—4小节是哪个方面的自由?——心的自由——“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一个人漫游”
身的自由还是一种表层的自由,心的自由才是深层的自由,那么就让我们来感悟这
种深层的自由吧。
请一同学朗读第3节。
问题5:课前同学们预习,向我提了很多问题,这一小节尤多,我把同学们的问题梳理了一下,在课堂上做一探
讨。
1.一向浪漫多情、很有女人缘的徐志摩怎么一反常态地朝女人“开刀”,称女人为“美丽的花蛇”?
(爱女人,还是爱自然,这是一个问题。在美女和美景之间,男人选择了后者,这不是大男子主义,而是为了
独享风景,一种毅然决然的选择。)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
(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
3.“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作者为什么要说得这样严重?表
达什么情感?
(表达了对童年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通过多长年纪就是加重枷锁、加紧锁链,表达了对成
人世界(或俗务琐事)束缚太多的不满和厌恶之情;此外,还表达了对无法摆脱世俗羁绊的无奈之情。)
4.“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怎么理解这个比喻句?
(把“天真”比作含羞草,娇柔脆嫩,容不得半点“抵触”和破坏,它需要在阳光下,和风中,无阻无碍的生活
,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见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求。)
5.本段文字的用词是不是显得太过偏激?比如:“严格地取缔”“只许”“无非”“严格地为己”“极端的自
私”等等。
(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坚决”和“纯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著。)
总结: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专题导言第2段,找出关键词。
“抒情散文的感情是‘坚决’的”,作者无非是想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著。有伴
则须顾及伴,年轻女伴更需照顾,这都影响自己以绝对自由的状态投入自然的怀抱;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
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
“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的”,山居闲游的特殊情境下,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与自然的灵
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问题6:服饰仪表随随便便,又不带任何玩伴,那就是漫游山中的独行侠了。作者与自然亲密接触,那么人与自
然又是如何交融的呢?我们来看第4节。
1、
一同学朗读第4小节
2、
这一小节写了两个方面:人的活动,自然景物。
明确:在草地里坐、卧、滚,在僻道上狂舞,信口的歌唱、胸襟开拓,心地静定,思想清澈、波动,流入深处
明确:草,树,莺燕,山径,天空,水声泉响
3、
人与自然是如何交融的?
草的颜色唤起你童稚的活泼,树木的阴影暗示你舞蹈的快乐,林中的莺燕告诉你应赞美春光,——自然呼唤我
们,身的享受;
胸襟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心地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思想和着水声、泉响,流入自然深处——精神跟随自然
,融入自然,心的享受。
作者在这儿写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写出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呼唤我们,我们在自然的引领之下
越走越深。
问题7:在翡冷翠的山中漫游,作者除了要求我们不带玩伴,甚至还要求我们“不必带书”,作者为何有此要求

明确:因为,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问题8:为什么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明确:1、任何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都能在这部书里寻得;
2、这部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自然是平易的、质朴的,从不故作高深,但理解它是要有条件的,只要
耳聪目明心慧,全身心地投身其中,以自由的身心接受自然的熏陶和洗礼,就能获得免费的高等教育和最珍贵
的精神补养。
3、读自然之书,其乐无穷,其益无穷。
总结:原来,闲话不闲,谈风论景的闲话中有“微言大义”——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我们用自由的身心融
入自然,才能领会它的内涵,而自然也会给我们以丰厚的回报;——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五、课堂讨论
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慨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之乐;
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了自由的感觉,独处的妙处;
徐志摩在翡冷翠山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尽情享受作客山中的妙处,获得身心的自由;
他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律,即:要追求诗意般的生活和自由的感觉,就必须远离现实,回归自然。而现实就
是现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不可能永远脱离现实,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自然的又少之又少,那么我们
是不是都处在苦恼之中,不能自拔?请大家讨论、思考、说出你的见解。(共26张PPT)
翡冷翠山居闲话
志摩的风格
梁实秋:我一向爱志摩的散文。我和叶公超一样,以为志摩的散文在他的诗以上。志摩的可爱处,在他的散文里表现最清楚最活跃。
志摩常说他写文章像是“跑野马”。他的意思是说,他写起文章来任性,信笔拈来,扯到山南海北,兜了无数的圈子,然后好费事的才回到本题。他的文章真是“跑野马”;但是跑得好。……他的“跑野马”的文笔不但不算毛病,转觉得可爱了。我以为志摩的散文优于他的诗的缘故,就是因为他在诗里为格局所限不能“跑野马”,以至于不能痛快的显露他的才华。(《读志摩的散文》)
志摩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作者的性格。读他的散文我们宛然如见他整个性格的光辉,他的声音容貌,似一一呈现眼前——他的活泼,灵动,唠叨,兴奋,及其谈锋之自在如意——这些都在他的散文里见到了。他的诗却反似与他的性格相隔一层,他的诗是他的作品产物,他的散文却似他自身。”
徐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风格,思维、想像也如野马般在诗样语言描述、诗样情绪构思中自由驰骋,无拘无束,抒发思想感情、赞美自然灵性。
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的本质在于它能显示灵魂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以及热情的世界。”散文正是志摩最好的表达性灵激情的艺术。散文如果失去了诗的纯美和音乐的旋律,就会沉闷而无生气。
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保持着一个亲热的态度。我实在找不出比“亲热”更好的形容词。他的散文不是板起面孔来写的——他这人根本就很少有板起面孔的时候。他的散文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而是象和知心的朋友谈话。无论谁,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他一面说着话,一面和你指点,和你商量,真跟好朋友谈话一样,读志摩的文章的人,非成为他的朋友不可。他的散文有这样的魔力!(梁实秋)
至于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老早就认为比他的诗还好。那用字,有多生动活泼!那颜色,真是“浓的化不开”!那联想的富丽,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他的态度与口吻,够多轻清,多顽皮,多伶俐!而那气力也真足,文章永远看不出懈怠,老那样象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杨振声《与志摩的最后一别》)
“闲话”不“闲”
梳理文章的思路。
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不要约伴
不必带书
身体自由
心灵自由
层进
志摩其人
胡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追悼志摩》)
林徽因: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他到康桥之后由狄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当时和他同学的有我姊丈温君源宁。一直到最近两个月中源宁还常在说他当时的许多笑话,虽然说是笑话,那也是他对志摩最早的一个惊异的印象。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任何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源宁说,有一天他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惟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源宁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 以后我好奇地曾问过志摩这故事的真确,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的真实。我问:那么下文呢,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并且看到虹了没有?他说记不清但是他居然看到了虹。我诧异地打断他对那虹的描写,问他:怎么他便知道,准会有虹的。他得意地笑答我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
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是爪哇国里也怕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稀有的奇人了。(周作人)
再谈到志摩的为人,那比他的散文还有趣!就说他是一部无韵的诗罢。节奏他是没有,结构也讲不到,但那股潇洒劲,一直是秋空的一缕行云,任风的东西南北吹,反正他自己没有方向。他自如的在空中舒卷,让你看了有趣味就得,旁的目的他没有。(杨振声)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胡适痛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佳作。

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时摄

在杭州一中读书时摄
留学美国时摄 在康桥读书时留影
吾将于茫茫人海中访吾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
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的前妻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摄于英国
张幼仪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姻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照
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平结婚
二十来岁的陆小曼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44岁的梭罗离开了这个世界,而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对于今天的世界,依然具有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他一生追求简朴,崇尚自然,反抗强权。他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受到他的启发。
然而,他对于自己的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并未大势渲染,他认为只有心中宁静,即使住在纽约、东京,心中有瓦尔登,生活也会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
梭罗告诫世人心中的瓦尔登最重要。世上没有什么世外桃源,良好的心态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热爱大自然的人内外感觉协调一致,即使进入成年后依然保持着童心。
——爱默生
人在什么情景之下,都有一个心态问题。切莫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远方,当下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生活。而没有良好心态的人,错过明月的时候哀哭,哀哭的时候又错过星光。
这使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先,他们认为“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明月清风不在眼前,而在心中;奇崛瑰丽无关山川,而关乎人生。
所以要记住:
培养一颗诗意的心。
徐志摩散文的内在本质正是诗,是抒情的奔放,是哲理的冥想,是欢乐的孕育,是悲怆的成长。
请跟着音乐倾心再读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