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戏》(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看社戏》(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06 09:56:14

文档简介

《看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艺人形象的分析与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2、通过跟文本作者的对话,了解艺术的真谛,并借鉴作者成功的写作经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本文的预习情况: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岗河村。
(2)发生在什么时间?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15场,其中重点描写了3个场。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5)看社戏时,“我”和周围的观众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周围的观众只是看社戏本身,而“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第10节),“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第18节)。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这样,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分析这两类不同而又有联系的人——观众与艺人。
二、分析艺人形象
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
一是对艺术非常虔诚、执著。
有关句子:“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第11节),“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
简要分析: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执著。
一是生活非常艰辛。
有关句子:“那武旦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这一偶然发现,使得我在后来,老爱盯着旦角的手看,并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第12节),“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第19-22节),“逗笑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第25-27节),“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第28-37节)。
简要分析:“兰花指”是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是以小见大;“猫儿脸姑娘”,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的;写那个“硕大无比的锅”,作者直抒胸臆,进行议论抒情;“青衣少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三、解读观众心理
快速浏览,找出在每一场演出中有关观众看社戏的句子,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一场
有关句子:“沿着白生生漫着月光的乡路,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第4节)“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第6节)“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个身怀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第13节)
第二场
有关句子:“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太早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第14节),“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 (第16节)
第二场
有关句子:“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的之大”(第38节)
简要分析:观众之多,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欲。
四、走近人文环境
第18节中,作者写道:“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也就是说,观众与艺人——看戏和做戏的人,共同形成了豫剧的人文环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照一下这一人文环境。
齐读:“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第17节),“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第38节)
分析:作者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五、走进文本作者
读完本文这个故事,我们“难以忘怀”。我们忘不了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强烈的观众,忘不了虽然生活艰辛但对艺术如此虔诚和执著的艺人,但我们同样忘不了的还有一个人,她是谁?“我”,实际上就是作者。
作为“生长在城市”(第18节)作家,她并没有钻进文学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会的底层,不辞辛苦地“赶满了十五场”(第40节)社戏,并且深入民众,了解观众的内心世界,“转到后台”观察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跟艺人交谈、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药和儿子小时的裤褂送给那个“青衣少妇”。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历史和民族的命运,又能够充分内省的散文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强的个性,使她的创作具有豪放之气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称作“大陆三毛”的王英琦,不仅有着三毛那样浪迹天涯的经历,而且也像三毛那样在写作上有着不羁的个性。她不仅喜欢驾驭一些历史、文化的大题材、大主题,而且表达也是粗犷豪爽的,绝无小家子气。她的语言也有特点,无论是针砭历史时弊还是弘扬个性心灵,她都是快人快语,直陈胸臆,几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样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扬的意境和一争高低的语势,在当代女性散文家中别具一格。
王英琦散文创作的成功,是否也可以给正尝试写好记叙文的我们一点启示呢?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谈谈(这实际上也是对文本学习内容的一个总结),如:做人与作文、艺术与生活、作家与大众、观察与思考……(共33张PPT)
王英琦
席慕容《戏子》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花旦 老生 武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艺人形象的分析与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把握豫剧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2、通过跟文本作者的对话,了解艺术的真谛,并借鉴作者成功的写作经验
走近作家
王英琦,女,当代著名散文家,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一级)作家。
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等十七部散文集。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
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人格与世界对话。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近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走进文化
社戏:社,指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豫剧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预习反馈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
2、社戏一共有____场,其中重点描写了____场?在对社戏的描述中涉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人物。
3、看社戏时,周围的观众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戏本身);而“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我”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感兴趣”。
阴历九月十五赶庙会前后的每个晚上
我居家的小刘河村不远的岗河村
“我”、周围的观众、艺人
15 3
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
理清结构层次:
一(1-13)第一天晚上观看社戏的情形,以及作家自己对戏剧角色的爱好。
第一层(1-4)作家匆忙吃过晚饭赶去看社戏。
第二层(5)自己对社戏认识的变化。
第三层(6-8)介绍戏场的情况。
第四层(9-13)自己对戏剧角色的喜好。
二(14-37)次日看戏的情况。
第一层(14)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
第二层(15-17)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第三层(18-37)后台所见。
三(38-40)第三天晚上给青衣少妇送药和衣服。
自主学习
事实上,本文写的主要也是“看戏和做戏的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分析这两类不同而又有联系的人——观众与艺人。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的什么特点?
2、找出在三场演出中有关看社戏的观众们的相关描写,想想作者这样写想要表明什么。
一、艺人们有何特点?
1、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技艺的纯熟和对艺术的虔诚、执著。
合作探究
有关句子:“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第11节),“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败退,无以招架,终于逃向后台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节),“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第16节)
兰花指
2、通过外貌等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和直接抒情 ,来表现艺人们的生活艰辛。
合作探究
有关句子:“那武旦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这一偶然发现,使得我在后来,老爱盯着旦角的手看,并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第12节),“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第19-22节),“逗笑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第25-27节),“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第28-37节)。
简要分析:“兰花指”是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是以小见大;“猫儿脸姑娘”,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的;写那个“硕大无比的锅”,作者直抒胸臆,进行议论抒情;“青衣少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合作探究
二、读一读,品一品。在作者的笔下,每一场演出中看社戏的观众们有何特点?作者想要通过这样的描写,表明什么呢?
解读观众心理 ,找出在每一场演出中有关观众看社戏的句子,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有关句子:“沿着白生生漫着月光的乡路,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第4节)“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第6节)“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个身怀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第13节)
第一场
第二场
有关句子:“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太早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第14节),“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 (第16节)
第三场
有关句子:“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的之大”(第38节)
观众之多,观众的热情,说明俚俗的豫剧深得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
三、作者在第38段中写道: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你明白吗?(人文坏境)
1、它不像京剧有太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太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它兼收并蓄,不分调名,亦无板眼,地域流派众多,迎合了各地农民的需要。
2、 它拥有“风雨无阻”,“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它同时也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却“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著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
3、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
1、豫剧既无老框老套,又不高深古雅,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俗极。
2、它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迎合了各地农民的需要。
3、它拥有广大热情的农民观众和不顾生活艰辛的朴实的演员。
4、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本质和不朽的。
四、本文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1、群像扫描与典型塑造相结合。全面客观,更具说服力。
2、感性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既拉近了自己与艺人、读者之间的距离,又拓宽、深化了主题。
3、对比与照应相结合。前后勾连,有机整体。
合作探究
五、艺术手法
一、群像扫描与典型聚焦相结合。
第一部分群像扫描了武丑、武旦、老生等人物,说明这些艺人行头虽不雅致,表演虽不纯熟,但他们是凭本事在艰难度日深受百姓喜爱;第二部分聚焦两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她们的生存处境。两相结合全面客观。
二、感性的抒发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作家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时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叙事、议论、抒情相映成趣,拉近了自己与艺人、读者之间的距离。第一部分对社戏认识的变化,第二部分对地方戏顽强生命力的阐述,从理性层面上作文化探寻式的思考,拓宽了主题的内涵。
三、对比与照应相结合。
第一部分的两处照应,既写出了百姓对社戏的喜爱程度,也为下文阐述社会戏的顽强生命力做好了准备;一处对比,体现了作家对艺人生存状况的同情。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前后连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合作探究
五、作者在文末说:“虽然,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已是寒凝雪飘的深冬了,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都是戏。”作者忘不了艺人们的艰辛和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执著,忘不了农民观众们的文化需求,忘不了自己领悟到的艺术的真谛。作为读者的我们,也难以忘记一个人,那就是文中的“我”。
读完本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呢?
作为“生长在城市”的作家,作者并没有钻进文学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会的底层,不辞辛苦地“赶满了十五场”社戏。并且深入民众,了解观众的内心世界; “转到后台”,观察艺人们的生活状况;跟艺人交谈、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药和儿子小时的裤褂送给那个“青衣少妇”。
作家对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关注与真实的反映,对其命运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那一份真诚的人文关怀。
在创作上,王英琦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人格与世界对话。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
近年来,她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报刊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人生格言:为人性的纯洁、自由而奋斗!
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历史和民族的命运,又能够充分内省的散文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强的个性,使她的创作具有豪放之气和催人警醒的力量。
她被称作“大陆三毛”,因为她不仅有着三毛那样浪迹天涯的经历,而且也像三毛那样在写作上有着不羁的个性。她不仅喜欢驾驭一些历史、文化的大题材、大主题,而且表达也是粗犷豪爽的,绝无小家子气。
她的语言也有特点,无论是针砭历史时弊还是弘扬个性心灵,她都是快人快语,直陈胸臆,几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样的委婉含蓄。
其博大昂扬的意境和一争高低的语势,在当代女性散文家中别具一格。
预习《铃兰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