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体会钱钟书幽默智慧的散文语言,学习作者生动幽默、练达警策、言简意丰的语言表达,理解追求高雅格调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学法点拨:
联系时代背景,注意理解语言。
学习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预习全文,看文章从那些方面论述了快乐 每一方面又是如何具体展开论述的 请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并适当作一点批注.
(2)。品读语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并适当加以点评.
(3)。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2.导入新课
由《写作基础》中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有感进入他的另一篇文章《论快乐》
2. 简介钱钟书及其作品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淳朴而保守的家庭,自幼入学读书,天资聪敏.1929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1935年与杨降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一直从事教学、写作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学贯中西,渊博而睿智,在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管锥编>.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
3.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快乐,教师板书生字词。
4. 请学生概括每段内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1).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论说快乐的飘瞥难留。
(2)“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
(3)快乐是”希望”的泡影,只不过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
(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5)发现了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小结:本文思路开阔(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文章层层见深(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在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5.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由此问引出时代背景。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毕胜论”.中国”毕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6. 品位深刻、幽默的语言。(可以就疑难句子提问)
7. 对于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快乐的理解。
老师说:“达观即快乐。”
教学反思:
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而思路敏捷、冷峻幽默而亲切随意、逻辑内敛而富于感性,寓重大论题于谈笑风生之中。除末段自辩自己矛盾以外,全篇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以痛苦与上当为人生判断,以灵魂自主、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为人格追求,以快乐由精神决定为中心话题,全面阐明了作者的快乐哲学。其人文精神与“提示”有较大差距。被选入教材,私下认为是受到了近年钱中书热的一定影响,也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某方面的变化有内在联系。在考试中,我们安排了这样一道题:“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乐,我们甚至愿意慢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有很多学员回答很典型。有的说:“人生苦短,虽然很痛苦,但也有快乐,如果痛苦的人生中,还抱着悲观,那么只会是苦上加苦……我们也不能预见未来,未来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能快乐的享受现在的快乐,快乐的忍受现在的痛苦,有一个快乐的心境,死又何惧!”有的说:“人生现实可能是痛苦的,关键是我们怎样面对它……现实不是你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哪怕你想成现在快乐,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到以后,把以后的快乐都预支了也行。”只有少数人能站的高一些:“我们要辩证的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的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在快乐主义思想流行的时代,人生价值观念才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必要。对名人名文如果不能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和介绍,只是一味地肯定和赞美,名人的权威加上教科书的权威势必给年轻学生以人生观的误导。(共52张PPT)
论快乐
钱钟书
一代才子
钱钟书
杨绛与钱钟书
钱钟书夫妇和女儿钱媛
杨绛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时,母校振华女中为她争到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杨绛最终放弃,且果然考上了清华研究院,还因此认识了钱钟书。她的父母便开玩笑说:“阿季(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杨绛面容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人又聪明大方,衣着朴素愈显独特。深受男生爱慕。人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72煞。”她芳心未许,天意让她等待一个人——钱钟书。1932年春,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时,钱钟书穿一件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个头不高,面容清癯,机智而自负。他的旁征博引,诙谐幽默,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才子姻缘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 1935年到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简介
接触作者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等,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钱钟书简介
接触作者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
接触作者
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
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接触作者
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接触作者
钱先生的读书笔记,从1936年留学牛津时起始一直做到上个世纪90年代,时间很长。人们都说钱锺书先生博学、记性好,不知道他读书多么勤奋刻苦用功,这七万多页的读书心得笔记实是最好的见证。
接触作者
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
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他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行。
接触作者
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当年曾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钱钟书在美国讲学,其英语口才,技惊四座。一位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说,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英语水平差堪同钱媲美。1978年他首次到意大利出席第26届欧洲汉学会,用意大利语作即兴发言,随意援引意大利文学,意大利语言咬音之准,味道之纯,引起了意大利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接触作者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
接触作者
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
接触作者
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微妙风趣的心理……总之,钱钟书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见解的高超、语言的精妙、学识的渊博……构筑了现代文学史上“钱学”的大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接触作者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接触作者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
接触作者
钱钟书的名言
1、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4、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5、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6、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7、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8、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长篇小说《围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恋爱纠葛和寻职经历为线索,展现抗战时期的大都会、小城镇以及高等学府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一群独特的知识分子,讽刺了文人陋习 。
因此,《围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以深邃的人生洞见和幽默灵透的文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就是此书的精髓所在。是当代人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却是出不来,进不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这本书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盲目。
《围城》一书,就全书而言,是对人类生存普遍困境的关注。就零星细节、片段来看,则是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这书有很大的讽刺意味,表现出了对传统婚姻的讽刺,对残破爱情的的叹息,对虚伪人性的嘲弄。用语言、用神态、用场景作出了深刻幽默。它很短小,却很精湛;它很长,却又简简单单地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事理。
无数的著作把爱情和婚姻写的那么完美,那么令人羡慕,以至于结局总让人欣喜若狂。而《围城》的那个时代,没有完美,只有支离破碎的国土,钱钟书没有落入俗套,他批判攀龙附凤的婚姻准则,他贬低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一切都很透彻,很深刻。
我们应该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有家离国碎的痛苦,没有封建婚姻观念的禁锢,这也是一种幸福。
方鸿渐,这个曾留过洋或者说游过洋的克莱登大学的客串博士,这个尴尬的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其实仅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里“一失足” 指的就是买假文凭的事。他在以后事业上不顺利,在爱情上也遭到鄙视。方鸿渐仿佛天生就不是个办大事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虽然坏也坏得不够彻底,但也不是纯萃意义上的好人。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总之,方鸿渐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庸人,不令人十分讨厌却一无用处,他的最大缺点便是优柔寡断、毫无原则。
欣赏围城中的片断:
里面有一个人物,叫鲍小姐,这人穿着比较暴露,所以作者写道: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欣赏围城中的片断:
有一次他去了一家门面还像样的西菜馆吃饭。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
钱钟书散文的风格特点:
博杂、幽默而深邃
《论快乐》集中表达了钱钟书先生的人生观。
文章主旨:由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以层层递进的严密逻辑,深入分析了“快乐”及其对人生的意义,促使人们认识到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欣赏散文中幽默的语言
1.什么是幽默
2.幽默的技巧及表达效果
3. 《论快乐》精彩语段赏析
什么是幽默?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姗蒂,动不动就作河东狮吼。有一天,姗蒂在家里吵闹不休,苏格拉底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走到门口,老婆从楼上倒下一盆污水,淋在苏格拉底的头上。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说:
“我早就晓得,雷霆过后必有甘霖。”
巧用比喻,自我解嘲,让人欢笑。
什么是幽默?
“半斤鸭子四两嘴”
“吃剩饭长大的——一肚子馊主意”
幽默是快乐的笑的艺术。让人发笑是幽默语言的外在特征。让人们在笑声中获得美的感受;在笑过后懂得一定的生活哲理,留下隽永的回味是幽默目的。
欢笑之中包藏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这就是幽默。
关于快乐的名言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
——罗曼·罗兰
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
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
——萧伯纳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培根
乐观者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
——谚 语
幽默的技巧及表达效果
1.用巧妙的比喻。比喻不仅能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以产生幽默感。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用自相矛盾的事理。故意用道理上、逻辑上的矛盾,形成笑料,常能产生鲜明的效果
夜校正在上课,突然停电了。
黑暗中,老师对同学说:“停电了,我们无法继续上课,请同学们稍候,电铃一响就放学。”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⒊用巧妙的对比 。 用不对称的对比造成不和谐,不和谐便是笑料的来源。
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
讽刺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狂妄自大 的人。
⒋说俏皮话。俏皮语都十分风趣、诙谐,可产生幽默感。
“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飘瞥 跛了脚 酉阳杂俎 荒谬
愧怍 一箪食 王丹麓 洗涤
piē
bǒ
yǒu
zǔ
miù
Zuò
dān
lù
d í
偷渡 殉葬品 徇情
赏析 1、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2、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①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②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3、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是指什么?
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4 、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6、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①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精彩语段赏析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1.说明的道理是:“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
2.表述的好处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故意进行谬述,产生自相矛盾的效果,鲜明而幽默
精彩语段赏析2----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1)说明的道理是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的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了许多痛苦。
(2)表述的好处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精彩语段赏析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1)说明的道理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2)表述的好处是引人发笑,形象鲜明,令人深思。
精彩语段赏析4----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1)说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理清课文层次:
“欢娱嫌夜短” ,快乐是易逝的。
“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
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 。
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
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主旨归纳
在作者心中,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精神的
快乐是把忍受变为享受
全篇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以灵魂自主、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为人格追求,以快乐由精神决定为中心话题,全面阐明了作者的快乐哲学。
总结:
主旨: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
解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前面的“不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