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初冬》(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晚秋初冬》(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06 09:56:14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晚秋初冬
德富芦花
1、通过学习,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
2、了解自然美的意义,体会写景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学习目标
作者作品介绍:
德富芦花,日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德富健次郎,芦花为其号。长篇小说《黑潮》是他的代表作,另有长篇小说《不如归》。《晚秋初冬》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自然与人生》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范。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锐细致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将课文每部分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第一段:落叶。
第二段:寂静。
第三段:清静。
第四段:夜景。
作者在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描写落叶的?
时间、空间
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
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
晨起—满庭皆落叶
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 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本段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比喻
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
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
拟人、对比
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
作用:形象生动,富于动感。有让人直接感受季节变化的视图效果。
善于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反映同一事物的不同面貌,全方位立体式描写事物,给人深刻印象。
小结: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写这晚秋初冬的静谧?
庭院:菊花的影子、鸟雀残留的果实、麻雀、老猫、苍蝇
白昼:天空、阳光、树木、枯叶
以动衬静
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
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运用了什么手法?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饮酒》(其三)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结
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是动静结合的一种写法。
阅读课文第三段,探讨:
第三段虽然也是写静,但与第二段不同,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写静的?
第二段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而本段中写夜晚、雨及人的静。
月夜—树影班驳,炊烟升起
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
人—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写景至此,由物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探讨:
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第四部分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夜景的?
月色、夜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讨:
面对此景此境,作者竟“仿佛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如何理解?
这种“至高无上的音响”是作者心中的天籁,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幻觉。
总结:
《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艺术手法 :
1、构思新巧,结构谨严。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
3、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①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
②色彩丰富;
③语言凝练,富有诗意。《晚秋初冬》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
2、解自然美的意义,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运用写景的方法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目标一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切艺术的形式都是在较人们欣赏“美”。呕吐能够国艺术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来搭建起人们通向“美”的桥梁,由对美的感知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比如写景散文,读者由作者笔下的文字来感受自然的美。在作者笔下,打动我们的仅仅是作者所描述的风景吗?我们先打开课本84页的几段话。由此可见,只有被作者写活的风景才能打动人,而风景怎样被写活,那就是历来被人所论述的“景”与“情”的关系了。
二、 作者介绍
德富芦花,本名健次郎(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1889年来到东京,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工作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并陆续发表。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受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从而正式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89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1898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1906年造访了仰慕以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转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三、 作品简介
《晚秋初冬》选自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逼真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
四、 文本赏析
(一) 整体感知
课文被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请用四个词语来点出个部分所写对象
明确:落叶、寂静、清净、夜景
(二) 第一部分
1、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
时间、空间
(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
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
晨起—满庭皆落叶
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2、 本段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和好处?
比喻、拟人、对比
作用:有让人直接感受季节变化的视图效果。
(三)第二部分
1、 这一部分是写晚秋初冬的静谧,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这中静的呢?
白昼:天空、阳光、树木、枯叶
庭院:菊花的影子、鸟雀残留的果实、麻雀、老猫、苍蝇
2、 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问中找出相关依据。
以动衬静
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
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的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四)第三部分
1、这一段同样写景,与上一段相比有何不同?
角度不同
第二段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而本段中写夜晚、雨及人的静。
月夜—树影班驳,炊烟升起
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
人—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2、写景至此,由物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五)第四部分
1、本段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夜景的?
月色、夜气
2、理解“夜里,人生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这种“至高无上的的声音”是作者心中的天籁之音,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幻觉。
四、思考
1、本文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是什么?贯穿始终的意境是什么?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落叶—寂静—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
2,P86品读与探讨4
本文采用了片段式的文体,必修课中的《祖国山川颂》采用的也是这种文体,它具有跳跃性,有诗歌一样的节奏,自由、灵活,空白处给人余味与想象。本文写晚秋初冬,一会儿写户外景色,一会儿又写内宅的景象,笔墨集中,一会儿写白昼,一会儿又写夜晚,随意放松,各节文字都比较短小,如同一个人说了不多几句话即陷入深思,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禅意与理趣。
五、艺术手法
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3、 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六、小结
《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七、布置作业
关注身边的景物,用抒情的文字写下几个你深有感触的画面片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