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ppt课件及教案(苏教版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白莽作《孩儿塔》序ppt课件及教案(苏教版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9 11:44:27

文档简介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
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 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 解题:关于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三、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让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从中提炼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也能因此而解决一部分其它问题的问题: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
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 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封号、“也因为”、破折号、“这”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里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
答: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大围剿”……)
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
品位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作者急切地想要使亡友的遗文流布,但却因为当时的白色恐怖而无法对诗稿详加评析,这使作者还是不能扭转自己惆怅的心绪。
4、《孩儿塔》的出世→走出惆怅
品位相关语段:第四语段
1)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对白莽的诗集作了高度的评价。全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在替换词语中比较:
“东方的微光”(曙光,阳光)——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铁罐头”,“禁锢”等文字,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给千万民众带来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光亮。
“林中的响箭”(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使人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的“萌芽”、“第一步”等都用形象的语言表明《孩儿塔》这部诗集的巨大作用。
体会“别一种意义”、“别一世界”指代的都是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世界/共产主义的世界。
“一般的诗人”、“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
3)再次全体朗读
(三)研读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四、整体感悟:
问: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答: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这是主要方面。再详尽深入一些的回答可以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进步青年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鲁迅富有魅力的语言中,不仅了解了白莽以及他的诗集,更重要的是体会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炽热、深沉的情感。
其实,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作为精神战士的鲁迅,也可以是一个作为青年人朋友的鲁迅,还可以是一个作为孩童的鲁迅、作为孝子的鲁迅、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慈父的鲁迅、作为兄长的鲁迅等等。
了解一个人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如果你读鲁迅的文章越多,引发的思考越深,你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
希望今天的这堂课能成为你尝试着认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鲁迅,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一把钥匙。

六、拓展阅读
以“ 的鲁迅“的形式确定一个专题阅读,并进行一次这样的专题写作。

鲁迅的书是要读一辈子的。(共34张PPT)
关于“且介亭”
“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是“半租界”之意。鲁迅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者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界”。“且介亭杂文”,是说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
解题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烈士牺牲五年以后。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九 一八”事变,“一 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疯狂进行两个“围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鲁迅抱着有病之身,始终斗争在文化战线的前列。但从1936年春开始,他的病情加重,常常需要卧床。3月10日接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请他给《孩儿塔》诗集写序,他“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当天夜里,“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力疾写了一点短文”,3月12日便寄出了,可见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关于白莽
白莽(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从小好学,9岁能读各种小说,十三四岁开始写诗。1927年到上海,不久同党取得联系,同年4月间被捕;秋天,被释放后入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太阳社”。从事共青团工作。1929年,再度被捕,后又获释。1930年春加入“左联”,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写稿。
1931年1月17日,跟其他23位革命同志(包括其他4位革命作家在内)一同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仅22岁。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他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格调新颖,境界开阔,气魄雄浑,声调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殷夫(白莽)
殷夫译裴多菲诗《自由,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茅盾把《自由,爱情》一诗译为:
我一生最宝贵:恋爱与自由。
为了恋爱的缘故,生命可以舍去;
但为了自由的缘故,我将欢欢喜喜地把恋爱舍去。
殷夫:《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
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
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1929.4.12
殷夫:《血字》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五卅”哟!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的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 今日他们的天堂, 他日他们的地狱, 今日我们的血液写成字, 异日他们的泪水可入浴。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 我是时代的尖刺。 “五”要成为报复的枷子, “卅”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 “五”要分成镰刀和铁锤, “卅”要成为断铐和炮弹!…… 两个血字不该再放光辉, 千万的心音够坚决了, 这个日子应该即刻消毁!
段意概括
1.写序的起因
2.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
3.欲为亡友遗诗作序,但又难以兑现
4.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
5.点明《孩儿塔》的价值
作者感情变化
凄凉、惆怅
更加惆怅
回忆、思念
抨击、讽刺当时社会,愤慨之情
对白莽作品的赞美
对革命文学 充满信心





凄凉、惆怅?
惆怅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身患重病、时局动荡使作者感时伤怀,产生了惆怅。
更加惆怅?
鲁迅心境本是惆怅,亡友白莽被害已经五年,自己留存的“遗文”还没有给以“流布”,一旦有人提起,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一齐涌上心头,所以就更加惆怅。“这就使我更加惆怅”一句串联全文。
★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通过对白莽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位积极乐观的革命青年形象。同时体现鲁迅对烈士刻骨铭心的思念。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
“真如捏着一团火”表现鲁迅焦灼与迫切。“流布”的意思是,“流传散布”。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虽然“我”不说但“我”心中依然凝聚着对于白莽的炽热的爱和怀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使我不能说的深层原因。从中表现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抨击。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明确宣示《孩儿塔》出世“有别一种意义”。
从思想体系和创作手法上,将《孩儿塔》同颓废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作品区分开来。
※※※※※※※※※※※※※※※※※※※※※※※※※※※※※※※※※※※※※※※※※※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
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百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进军的动员,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所以把它比作“东方的微光”,比作“响箭”,比作“进军的第一步”。“微光”不能换成“曙光”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的现状, “微光”是给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响箭”比较“利箭”使视觉转化为听觉,让人惊心动魄。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冬末的萌芽”。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所以把它比作“爱的大纛”。
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象铭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作“憎的丰碑”。
这组排比句,以丰富的比喻(博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家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颂。
……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许多多人……
“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是指“无产阶级阵营”
全文结句说“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作者却又作了序文,为什么?
作序对作者而言是份内事。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布,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并且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而长存。“我”的惆怅已经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般的无限欣慰,所以说“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小结
一般的序文评人评诗,但鲁迅不仅如此,而且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这篇序言显示鲁迅杂文的战斗锋芒,体现作者强烈的爱憎、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战斗精神。全文用诗化的语言,用一连串的比喻和排比的整句表达,语势酣畅,充分抒写了作者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向烈士献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