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打包】11-12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之专题: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文档属性

名称 【4份打包】11-12版高中语文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之专题: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4 17:01:2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法比实词灵活,同一字往往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有时甚至连词性都发生了变化。
(2)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见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成为准确理解文意的另一个基石。
(3)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判断文言实词含义之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
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
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
词含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言”。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
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
“言”为“叙述”之意。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做好文言翻译题的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巧言善谏三能臣
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
(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
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
闻强识,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
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
身份,周旋于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
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
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
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所著《王度记》今已失传。
优伶名孟,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荆州人。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曾谏止楚庄王以大夫礼葬马,又善模仿。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很穷,以砍柴为生。于是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其神态,摇头而歌,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趁机讽谏,楚庄王终于把封地给了孙叔敖之子。
优旃是秦国一个特别矮小的表演歌舞的人,他谏止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以“谲词饰说,抑止昏暴”。
1.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以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虽然地位很低,但都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勇敢地仗义执言。表现了他们“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赞扬了他们“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
2.结构思路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明确】这里写了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好处。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文武唯唯诺诺保官保命的不满。
2.作者在塑造文中不同人物的时候,所用手法相同吗?细读叙述淳于髡的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分析明确】此文作为一篇列传,在写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异:记淳于髡时用了记录趣语以见神采的办法,而写优孟、优旃时是通过罗列轶事来展示个性的,而且在记录时有详有略,塑造优孟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叙述淳于髡的时候,作者大量地使用整句和散句相结合的办法,句式参差错落,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在叙述淳于髡“能饮几何而醉”的时候,作者极力铺陈夸张,从而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3.本篇写的都是被统治者看作是开心取乐工具的小人物,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分析明确】所写到的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很低,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例如优孟劝阻楚庄王给爱马出殡;优旃劝阻了秦始皇想把关中变成猎场,劝阻了二世用红漆漆墙。直言敢谏是他们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4.司马迁在《滑稽列传》最后说:“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岂不亦伟哉!”司马迁认为这些人的“奇伟”表现在哪些地方
【分析明确】这些滑稽人物在本质上是奇伟的,其奇伟之处就表现在他们的嘲笑戏谑合乎大道,他们的滑稽幽默之中包含着深刻重大的主旨。
1.语言风格
轻松幽默,寓庄于谐。
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文中写“淳于髡以一言而罢长夜之饮,优孟以一言而恤故吏之家,优旃以一言而禁暴主之欲”,均紧扣全文主旨,布局精巧,句法奇秀,妙趣横生。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在写故事,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
2.表现形式
多采用对话方式,记录人物的警语,用罗列轶事的方式描绘人物形象,为后代诸如《世说新语》一类的小说开辟了道路。(共32张PPT)
虚词“以”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②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将相和背后的历史舞台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了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名垂千古的“将”和“相”
①蔺相如,籍贯及生卒年不详,战国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赵
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形势危急,
相如经缪贤推荐捧璧入秦,当廷力争,完
璧归赵。九年后,秦赵渑池相会,蔺相如
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大长了赵国的志气,
回国后因功得任上卿。
②廉颇,生卒年不详,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廉颇统率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赵惠文王十六年,伐齐,取阳晋,拜为上卿。
和 氏 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1.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谦和忍让和宽宏大量,以及廉颇的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高度赞扬了二人的爱国精神。
2.结构思路
1.本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 三件事中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哪些矛盾冲突 三组矛盾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分析明确】
2.“负荆请罪”一段中刻画人物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明确】这一段写人物时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了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却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而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更胜一筹,突出了主要人物。
3.文章是如何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的?结合文章进行分
析。
【分析明确】本文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
征,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
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文中写蔺相如的语言,充分表现了
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
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璧有瑕,请指示王”,出
语平和,仪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下面一
番话,则很为雄辩服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
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
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国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要求秦王“设九宾于廷”作铺垫。“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辞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力、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4.赵惠文王和秦昭王作为配角出现在文章中,用墨不多,但我们还是能在字里行间窥见两人的性格特点,你认为赵王和秦王是怎样的人?
【分析明确】秦王:一方面恃强凌弱,贪暴成性,傲慢,狡诈。另一方面能从大局着眼,能够审时度势,有大国君主之风。
赵王:一是胆小软弱,二是能听取意见,能大胆启用人才,也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1.选材典型、形象突出
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个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个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一详一略,线索分明
作者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
简略。在文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炼到“浓
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章的本身,我
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
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
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
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
在廉颇之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
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经
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3.反衬手法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共29张PPT)
成语积累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情怀。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1.表比喻。名词作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句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句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句中的方位名词 “前”,修饰动词“行”,译为 “向(往)前”。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的名词充当,译义时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岁赋其二。(《捕蛇者说》)句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做……一样”。例如: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的名词状语“兄” 所表示的是主语“吾”(沛公)对宾语“之”(项伯)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兄长那样”或“当做兄长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句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往”与“归”,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悲剧英雄——项羽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
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涉揭竿而
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全
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
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勇
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
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
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统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兵败身亡。《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1.主要内容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节选部分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描绘了“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霸王别姬”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抒发了太史公对他的惋惜和同情之情。
2.结构思路
1.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探究交流】
项羽的形象塑造
由以上言行可知项羽是一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性情粗疏、豪迈不群、刚愎自用、才气过人、胸怀大志、有叛逆精神的人。项羽性格中存在着多面性,它们矛盾而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成就了项羽的霸业,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得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厚的底蕴,显得真实自然。
2.比较“巨鹿之战”和“东城之战”的写法,探讨这些写法对刻画项羽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探究交流】
3.霸王别姬这段描写对表现项羽起何作用?
【探究交流】(1)起到丰富人物性格的作用,表现出人物的多面,让我们知道项羽一方面是一个刚性的威猛枭雄,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他柔性的儿女情长。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人性,突出一个“情”字,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
(2)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而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
【探究交流】司马迁以极其饱满的情绪写《项羽本纪》,项
羽的勇猛直前摧毁暴力统治的英雄形象给予读者极深的印象。
作者虽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
征经营天下”,指出了他必然失败的原因,但仍把他看成秦
汉之际的中心人物,寄予深刻的同情,说他:“乘埶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
马迁这样热烈地歌颂人民对暴力统治的反抗,以及把陈涉和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分别安排在“世家”和“本纪”的做法,都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这是以后的封建正统史家所不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1.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少时的才疏学浅,长大以后的才气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八尺大汉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地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为一体。
2.用气氛渲染烘托人物。
如垓下之围一段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清代吴见思说,这是“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论文》)。在这样浓烈的气氛中,再让人物自己作一首歌,而歌词又是那样悲壮,真是推波助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说,这是司马迁的杰出创造。
3.用情节描写刻画人物。
情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
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通俗来说,因为人心
隔肚皮,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隔阂或误会,由这些
矛盾、隔阂或误会引发出来的冲突就是情节。如司马迁的
《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
情节描写,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
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
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
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
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笔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显示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形象刻画水平。(共32张PPT)
利用对比辨别的方式辨析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因而考生可以采用对比辨别的方式来解题。
1.语意关系对比。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推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跟对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
2.位置对比。这是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常能说明它的词性、在句子中的意义等。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示了它不同的语法功能。如虚词“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词)破璧”;在名词或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吾其(副词)还也”。
3.词性对比。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引起的作用不同,有时其词性也会不同。
4.作用对比。在不同的语句中,即使同一词性的虚词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如“之”字,在“石之铿然有声者”中为
定语后置的标志,在“何厌之有”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结构对比。辨别虚词与句中其他成分所构成的语句结构,是理解虚词用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以”字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荆轲刺秦遭祸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
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
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
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
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
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
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
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关于荆轲的诗词: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主要内容
《刺客列传》以时间为序记述了自曹沫至荆轲五位刺客
的事迹,“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地告诉后人一个个犹如处
子般的刺客的壮举。他们“在古代的东方树立了一种极端的
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张承志语),他们不惜以个人身躯
对抗当时无所不在的强权和暴政,使微弱的生命在那遥远的
古代开出了鲜艳刺眼的花朵,于是一句现在听来近乎怪异的
格言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
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的品质与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
2.结构思路
《已亥杂诗129》
龚自珍
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剑客行》
陆游
我友剑侠非常人,
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
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
正昼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
归告昌陵泪如雨。
1.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探究交流】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荆轲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塑造方法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探究交流】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见陵之愧”。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3.本文在刻画荆轲形象的同时, 也颇为生动地描写了田光、 樊於期、 高渐离, 以及鞠武、 太子丹乃至秦舞阳的形象。说说这些人物对荆轲形象的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探究交流】田光之节侠, 樊於期之刚烈, 高渐离之坚毅, 是对荆轲沉勇刚毅性格的不同角度的烘托; 而鞠武的谋而懦、 秦舞阳的暴而怯, 则是对荆轲性格的反衬。
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行为的看法。
对荆轲刺秦王行为的评价
【探究交流】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其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吊挽叶挺有“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句,未尝不含褒轲之意。
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吗 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是什么?在于在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中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1.正侧结合
本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鲜明。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如对“易水送别”的环境描写非常成功。
2.情节跌宕
文章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气氛,秦军势如破竹,燕国危如累卵,太子丹恐惧万分,忧心如焚,于是以委婉的话敦促荆轲行动,矛盾初露端倪,当荆轲提出要樊於期自愿献头时,情节更掀波澜。廷刺秦王是全文高潮,先写“厚遗蒙嘉”,使秦王乐于召见;次写献图时,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从容掩饰;再写图穷匕见,荆轲追杀秦王,群臣“尽失其度”,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最后写荆轲被击伤乃至被斩,这一部分写得真是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异常紧张。
3.场面撼人
如送别时,送行者都穿着丧服,易水上吹来萧萧寒风,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凡此种种,描绘出高度紧张、壮烈的情景,其声悲凉,闻者泪下。
同课章节目录